周五是五六年级的全员运动会。我负责测五六年级20个班的跳绳。周四晚上看完通知安排,我立马着急了,马上找赵世斌主任提出疑问:只有七八个个教师裁判,20个班,是学生计数还是老师计数?……没等问清楚,赵主任说放心,他过去靠着。然后我就放心的休息了。
周五早晨比赛开始前,赵主任过去要求每个班三队,每队16个人,两个班一组,其中一个班提供16人裁判计数,……总之操作流程很复杂。需要老师不停的把学生带进带出。我们七八个老师就开始提建议,建议一下测一个班,认为这样快,看到大家意见这么一致,我又跑过去跟赵主任商议改变策略。可是赵主任"顽固"的认为他的方式是对的,坚持要求按他的方式来,在我们质疑的目光中他率先开始组织学生。我只好赶紧跟上节奏。前两次测量确实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儿,从第3次开始熟悉方法,我组织学生,赵主任负责计时,赵秀芹,李明英负责记录,其他老师负责协助班主任核对学生1对1配对。……操作越来越熟练,我们10:30之前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任务。(剩下一个班,因为比赛冲突无法参加跳绳检测)
下午我在操场闲下来反思,才明白赵主任的方法确实是最优化的。跳绳一分钟,记录16个人的成绩不超过1分半。记录的同时,赵主任从一个场地走到另一个场地。大约需要15秒,接着跳绳一分钟,记录用一分半。这种方式只要我的组织跟得上节奏,场上的比赛两场之间不超过15秒。如果同时测一个班,组织学生的时间要长,核对1对1的时间要长,然后是一分钟跳绳,记录大约需要5分钟。这几项工作是不能同时进行的。必然导致两个班之间衔接时浪费的时间过长。更关键的是16个人的评委有挑选的余地(个别能力不行的可以用他人代替,考试的班级负责给下一个班级出16名评委,更好的保证了比赛计数的准确性和公平,而且同时6队比赛场地受限过于拥挤,因为是全员运动会,运动员人数多,备考班级没有地方站,当两个班级人数不一致时就缺少裁判,两个相互数的班级学生可能会因为互相数而作弊。……
看来"顽固"的赵主任顽固的很有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尊重经验。
反思后的建议:
明年的比赛每个班两队。南北方向站,比赛班级靠北,备考班级靠南。
每个班两轮可比完,备考运动员可以顺向战队入场,减少学生战错位置的失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