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一本旧书(21世纪初写作出版),诸多引述的观点和案例,以及随之而来的讨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在这个新冠疫情流行爆发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阅读理解的意义。
本书的译者李翔(应该就是得到app的总编辑那位),不知是译文太早,一些术语还没规范?几个核心理论译的都不太好。比如六度分离、邓巴指数、弱关系。
本书易读性8.5吧,案例不多,但讲的很细,甚至过于详细。收获在以下几点:
2
本书核心观点内容。格拉德威尔的流行理论包括三部分。第一是个别人物法则,即三类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第二法则是附着力因素,即流行事物本身所应具备的要素,它应该具备能让人过目不忘或者至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附着力,比如iPod漂亮的外形和一般随身听无法比拟的容量;第三法则是环境威力法则,意思就是发起流行的环境极端重要。(作者的另一本书《异端》更加专注在环境的重要性论述)
3
李翔在译序中,有个小故事,很贴切。
格拉德威尔所说的“引爆点”。希腊神话中,扛天的巨人是半人半神的提坦族(wjew注:我自己一般喜欢用泰坦,Titanen)的一员,名字叫阿特拉斯,引爆点就好像是阿特拉斯身体上的敏感部位,一触,阿特拉斯就会发笑,阿特拉斯耸耸肩,地球就会发生变化。
亚·伯林所说,值得尊敬的知识人是提供理解世界钥匙的人。格拉德威尔的流行理论,就是一把新钥匙,一把理解世界的新钥匙。
4
Data。社会学家们发现,当迁入某一居民区的非裔美国人比例达到一个特定的点--20%时,整个社区就会被“引爆”:仍居住在这一社区的白人们会立即迁离。引爆点是质变来临前的关键一点,就像沸点和临界点。
5
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附着力因素法则(Stickiness Factor)和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共同作用。上述三法则给我们提供了理解流行浪潮的一种方法,它能引导我们找到引爆点。
流行病爆发需要三个条件:能传播传染病病原体的人、病原体本身和其发生作用所需的环境。
6
个别人物法则:内行(Mavens)、联系员(Connectors)和推销员(Salesmen)。
CASE:一个同时具备内行和联系员天赋的男子:银匠保罗·里维尔(Paul Revere),引爆“美国独立战争”。
保罗·里维尔的骑马夜行,可能是历史上口头快速传播消息最著名的一个实例。
联系员:六度分离理论、弱链接理论,多领域联系。内行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不在于他们掌握了这么多的内情,而在于他们把内情散播出去的方式。“在社会流行潮中,内行们就是数据库:他们为大家提供信息。联系员是社会黏合剂:他们四处传播信息。”
推销员:超感染力,心理学家把这些人称作“情绪发送者”。……(流行中)特殊人物就是几个推销员,以及一个同时具有内行和联系员天赋的男子。
7
附着力因素法则。在适当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
CASE:《芝麻街》(小朋友,同一集播放5次)、《蓝狗线索》和教育“病毒”。保罗·里维尔发起了一场口头信息传播浪潮,他使用的那句话是“英国人就要来了”。
1.个别人物法则认为,社会中存在个别能发起流行浪潮的特殊人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些特殊人物(关注的是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关键人物)。2.附着力给我们的教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适当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种包装方法(要想发起流行潮,传播的信息必须令人难以忘怀)。3.环境威力法则的意义在于我们对于环境的改变不只是敏感,而且是极度敏感。
8
环境威力法则1。
CASE:戈茨案和纽约犯罪潮。整治地鐵塗鴉和逃票現象平息了紐約地鐵里的犯罪潮,這是因為犯罪人群對環境透露的細微暗示極度敏感。我们的社会总存在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信息点,但这些点正是群体效应的引爆点。
涉及“破窗理论”:逃票和乱涂乱画一样,是一个信号,一种秩序混乱的外在表现,它可以导致更多更严重的犯罪案件发生。……治理犯罪需从影响生活质量的轻度犯罪行为入手。……通过清理整治现实环境中最细枝末节的方面,就能够扭转、减轻流行病的蔓延态势。
环境威力法则认为:小事不能忽略;制止犯罪,无须先解决大问题,你只需要清洗掉那些涂鸦,拘捕那些逃票者即可。
作者关于环境作用的认识。人们总是爱犯一种错误: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体情形和环境因素。我们总是倾向于从人的性情一面而不是从环境的一面寻找答案。
CASE:神学院学生是否救治倒地的路人,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个学生是否要匆忙赶路(设置了一个要求守时或时间紧迫达到某处)。
9
环境威力法则2。
理论:150,一个神奇的数字(邓巴指数)。要发起大规模的流行潮,首先要发起许多小规模的流行潮。无论是畅销书的朗诵会,还是企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发起小规模流行的团队最有效的人数不能超过150人。……认知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作“通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接受某些信息时所具有的记忆空间。
思想或观念的传播可以通过无数小型的、组织严密的群体来实现。
人类大脑一次只能加工这么多信息,超过了某个界限,大脑就无能为力了。……智力容量--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
邓巴对指数150的解释:“150这个数字似乎代表了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你能够知道他们都是谁,和你是一种什么程度的关系;或者说,你和这些人交往的程度达到了如果你未被邀请却恰好碰上他们在一起喝酒,但你不会因此而感到难堪的程度)的人数的最大值。”
流行浪潮现象中的矛盾之处:为了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流行潮,你得首先发起许多小规模流行。把群体的人数控制在150以下,150是一个引爆点。如果超过了这个数字,群体统一观念、一致行动的能力就会出现结构上的障碍。
10
总结语:
在本书里讨论了:1.外部环境的微小变化能给我们的行为带来巨大影响。清除各种涂鸦,结果那些可能发生的其他犯罪也突然停止了;2.告诉神学院的学生他该抓紧时间,结果他一下子对很明显正在遭受不幸的路人视而不见了;3.150法则表明,群体规模的大小也是一个可以产生重大影响的微妙的环境因素;4.在哈特教派这个例子里,人们本来友好相处,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当人数稍稍发生变化,人们竟突然变得陌生疏远了。5.总之,一旦跨越那条界限--那个引爆点,人们的行为就开始不同了。
《引爆点》一书总结的第一条经验。要想发起流行潮,就必须做到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到关键方面。个别人物法则认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应该充当口头信息传播潮的发起者,也就是说,如果你对发起口头信息传播潮感兴趣的话,你的有限资源应当集中用于这三类人身上,其他人都无关紧要。
《引爆点》一书得出的第二条经验。世界并非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直觉中的世界。那些成功地发起社会流行潮的人们,并非只做一些自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他们会有意检验自己的直觉。……事实上,我们深受自己周围的大环境、小环境和周围人们品格的影响。……人们是多么容易受到自己所见所闻的影响,就会发现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是多么敏感。
11
阅读书目: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加拿大)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中信出版集团/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