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努力的生活就是希望有一天站在你们面前的时候能听你们说一句,我们的女儿不错”这是电影《我的姐姐》中的一句台词。
由于重男轻女思想加上当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安然作为一个女孩子一出生仿佛就“被讨厌着”,父亲为了争取生(儿子)二胎的机会,谎称女儿身体残疾,让女儿装瘸子向居委会申请开证明,被揭穿后父亲将女儿一顿暴打,把所有的怨气的宣泄到十几岁的女儿身上,母亲默默护着女儿却也不敢伸张什么。
电影结尾,姐姐“良心发现”,拒绝在有钱人的协议上签字,带回了弟弟,电影结尾,阳关照耀,姐弟对视欣慰的笑,这样的结局还真是美好。
“姐弟俩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意思吗?
看起来和谐社会结局完美,却对这部电影本身颇感失望,好像老师给你出了一道题,你开始朝着自己觉得对的方向演绎着,最后一哆嗦,被老师强行塞了个答案,然后答题时间到,不让你答了,真是堵得慌。
读书会的伙伴最近在读《被讨厌的勇气》,
“绝大多数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原因论”“目的论”“把别人的成功当成是自己失败的原因”“无法真诚的祝福过得比自己幸福的人”“自卑感”,一系列的问题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人们自己却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自己的感受,事情的起因以及如何让改变悄然发生。
「课题分离」这个词用的好,别人喜欢不喜欢我是别人的课题,别人希望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是别人的课题,而我要更多关注自己的课题。
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每一个人都对别人抱有各式各样的期待,无法进行有效的课题分离,很容易因为一直想着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而失去了自己的“自由”,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也就拥有了自由。
我有一个朋友,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老师都说她聪明,懂事,“有眼力见儿”,她知道这是在夸她,于是在后来的很多年,她在潜意识里都努力扮演那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乖女孩儿,家里没有柴了,她去村外的路旁捡枯落的树枝,母亲种地没人帮,还上小学3年级的她,为了让母亲高兴,一个人带着插秧用的绳子,赤脚在稻田里插秧,路过的村民,都夸她“真能耐”,被夸总是开心的,但也是苦的,对于她,尤其是她还有2个哥哥。
上初中时父母外出讨生活,她被寄养在舅舅家,平时住校,每周五周六住在舅舅家,寄人篱下的滋味,不亲身体验是没有办法感同身受的,舅妈还多次问她“还是在我家好吧,在家你妈每次上学走都得让你哭一顿……”。
她没办法既不想违心说母亲不好了,又不想让舅妈没面子,只能默默不说话,心里堵得多少年都排不出去。
母亲总是拿那些恶毒儿媳妇不养婆婆的故事讲给她听,结局不忘补充一句“等我老了,谁养我?”她每次都习惯性的说“我养”,她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些事情的对错,也没有思考过自己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还不是为他们而活,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后来我再见到她,她变了,眼神精神很多,嘴角笑容多了,她说我现在太自在了,我跟我妈说:“你不还有两个儿子吗,我们仨平分”,“你都不知道,我妈当时的脸啊,我从来没见过她那个神情,说实话,我也挺胆突的,还从来没跟我妈说过这样的话,心蹦蹦跳,反抗也需要勇气啊”我还告诉她将来我哥有什么事情不要找我,我也不会管,人各有命,把自己管好。
“你知道吗?我妈现在对我比以前好多了,她也承认自己以前花了我很多钱了,过年我要买东西还一再强调不要花你的钱,该让你哥花钱了”
“虽然她还是会跟我念叨,我哥花了多少钱了,想刷刷存在感,但是我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不松口”
“我现在真的越来越自私了”能听出来她语气了有些许的愧疚。
“但是如果注定有人不爽,凭什么是我啊,我这辈子能活到30岁真是太不容易了,就这样,该还的还了,真要有那一天,我肯定不能坐视不管,现在就这样挺好的”
“这人啊,就是你越活得自在别人就能让你自在,你越考虑让别人自在,别人就不让你自在,我就当哥万人嫌了,太开心了”
很欣慰这位朋友的改变,后来她遇到了一个真心爱他的伙伴,情路坎坷,这一次遇到真爱也和她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有关吧。
希望每一个女孩都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活成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