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12 周六
01
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跟随母亲出国探望生病休养的父亲。短暂的相聚后,母子启程回国。不久,男孩收到父亲写给他的信。
“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我望着它们,心里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动手以后在卡普里岛留下某种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
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呶,祝一切好,马克西姆!”
这位父亲,就是前苏联的革命文豪高尔基,1907年他39岁,因病到意大利的卡普里岛疗养。高尔基唯一的儿子马克西姆,聪明伶俐,八岁就开始与常年奔走在外的父亲通信。
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这封信,就感触很深,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笔记本上。今天因查找一份材料,无意中翻出这本子,禁不住又一次一字一句地诵读,再一次深受感动。借此也引发关于父亲角色的一些思考。(百度后发现,这封信及背后的故事,早已收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
作为当时已是享誉国内外的大作家的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中,充满欣赏、鼓励,循循善诱,深挚关爱跃然纸上。
我不禁想象,假如换了时空,由我们的父亲来写给儿子的信,会写些什么呢?作业?学业?事业?功名利禄?
会有多少个父亲注意到孩子平时的劳动、生活状况呢?
又会有多少个父亲从孩子日常的细微举动引申升华到教养、为人中去呢?
他们会在乎孩子心灵是否丰富饱满、生活是否轻松愉快吗?
会在乎孩子是否拥有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回忆吗?
我似乎看到许多作父亲的面有难色或茫然不觉。
02
也许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父亲们。在这生活成本空前高涨的时代,父亲挣钱养家的压力也空前沉重。以致他们总以为挣更多的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多选择的可能,那就完胜了,就是一个好父亲了。
这,只是父亲角色中的一个好嘛。另一个更重要的职责,是陪伴孩子成长,是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是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言语上肯定、欣赏、激励,行动上支持、帮助、扶植。
前段时间中考成绩出来,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有的孩子门门A+,有的却是C、D。有家长说:XX的父母忙着挣钱,也没见怎么管他,但人家就是争气,硬是考上了重点。
拜托,这是千分之几还是万分之几的概率呀。况且,你没看见,不等于人家父母没有管教。
你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好,却看不到别人家父母的努力。这是为自己的懒怠找借口。
除了这种懒汉型父亲,还有这么几种型号的:
妄想型:妄想不花费心血,孩子就天赋异禀,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学业拔尖。
说教型:以为饭桌上说教一番,孩子就听进去了,就照着做了。甚至于以为那些说教宛如金钟罩,孩子一旦听了,就会自带免疫力,百毒不侵。
呵斥型:孩子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不问青红皂白,张口就骂,只顾自己发泄情绪,在嚷嚷中维护作老子的权威。
溺爱型:俗话说的孩子奴,孩子叫天得天,叫地得地,以为提供好环境好条件,孩子就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放任型:孩子想学就学,想玩就玩,想玩多久就玩多久,学习是你的事情,我不能代替你,你不知道学,将来吃亏的是你。
有家长为自己辩解:我也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也想教好他,但是,整日从早忙到黑,一天下来,身心俱累,哪有时间和精力好好跟孩子聊一聊?
也有家长慨叹:别瞎比较了,人家就是好命,好命遇到好仔女。
说不完的理由。却忘了老祖宗早有训示:子不教,父之过。
为人父者,不要逃避责任。年幼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可描可画,可塑性非常大,父亲是当之无愧的主笔,你的一言一行,将决定孩子的教养与成长,并最终决定孩子的格局和人生的高度。
03
时移世迁,也许我们不能拿110年前的环境比照当下,也不应将大文豪比照普通父亲。不过,只要是作了父亲,就有义务有职责,担当起教育引导孩子的责任,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温一下古今中外父亲的典范,可能会给予我们很多借鉴与反思。
·孔子的学生曾子,为兑现妻子的许诺杀了一头猪。为的是教孩子诚实守信。
·陆游临终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是教儿孙不忘国耻,舍身民族大义。
·袁了凡写《了凡四训》,教育儿孙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曾国藩在330多封家书里,教导子弟读书、做人、勤劳、俭朴、自立、修身等占了很大篇幅。“凡人皆愿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无论在读书或做人方面,曾国藩要求都极其严格,但又不是一味督责,而是视身教重于言教,根据自己亲身体会,出之以讨论研究的态度,所以指导切实中肯,收效也就十分显著,曾氏代代出英才。
·《傅雷家书》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治学极严,对学音乐的儿子傅聪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他教导孩子待人要谦逊,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难不气馁,得大奖不骄傲。要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作家汪曾祺,亲身实践“多年父子成兄弟”,与父亲与儿子无话不谈,一同玩乐。
·英国查斯特菲尔德伯爵《一生的忠告》,将毕生学识和智慧以书信的方式传授给异地的儿子。这本书信集,堪称“使人脱胎换骨的道德和礼仪大全。”
·英国诗人吉卜林特地为12岁的儿子写了一首诗《如果》,诗中的深刻哲理、谆谆教诲,令人深思,发人深省,流传极广。
“如果你跟村夫交谈不离谦卑之态,
与王侯散步不露谄媚之颜,
孩子,你就会在低眉与抬头之间,
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伟大。”
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不得不说的是,后代的成就与父亲严格要求、正确引导有非常大的关系,父亲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榜样。
与母亲相比,父亲的角色往往是理性的。正如查斯特菲尔德伯爵所说“我对你的这份爱,不同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母亲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和生命,虽然我也同样关注这两点,但是却不是把它们作为最重要的方面。我的目标是让你能够适应生活。我对你的爱就是——也只能是——与你的品德修养紧密联系的,这也是一个理性的生物对另一个理性生物的爱的唯一形式。”
无数明智的父亲,给孩子留下的最大的财产就是精神财富,父亲的榜样,像丰碑耸立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引导孩子走出家庭小天地,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增长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04
看了别人如何做父亲,现在来听听孩子们的心声。
孩子A说:“我爸爸总说他一天到晚地上班很累,可我们也是起早贪黑地上学啊。回到家时,我多么希望爸爸对我说,孩子,你辛苦了,剩下的时间快快乐乐地玩吧,而不是说,做作业去。”
孩子B说:“我一星期顶多见到我爸两三次,见面除了问功课,啥都不跟我说”。
孩子C说:“我爸总是凶巴巴地训我,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手机!可他回到家就抓着手机不放。”
孩子D说:“我爸平时很少管我,一到考试他却上心了。非要我考进前三。还说谁谁的儿子每次总考前三。”
-------
你中了几枪?
做父母的没有岗前培训,没有考试淘汰制,是不是细思极恐?那么谁来教育我们的父母?也许只能靠每个人主动学习,主动跟进,转变观念,转变意识。请千万不要再只重能力,轻修养,只重学业,轻成长。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一些肯定、欣赏、鼓励,多做潜移默化地启迪吧。
请记得:
第一,信息时代,没有长幼之分,只有先后之别,年长者不一定就是为师者。总是居高临下的父亲,已经很难俘获孩子的崇拜与爱戴。
第二,要知道,时代变了,做父亲的如果只意识到自己肩上养家的压力,却没意识到孩子也伴随时代在变,还在用传统方法,或自己从小就领受的管教来教育孩子,势必跟不上队了。
第三,在孩子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时,请先看看别人的父亲是怎么做的,也请先想想自己付出了多少心力来教育、启蒙、引导孩子。
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没有捷径,教育孩子也没有捷径可走,也必然遵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顺其自然的想法,任何幻想孩子自己会学好会德才兼备地一路开挂成长,从而懒怠不作为,或不学习不想有所作为的,那就别怪将来有一天被现实恨恨打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