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已介绍了泉州几大宗教圣地的古迹,这一篇便来讲讲泉州的山山水水,还原一个绿意盎然的现代泉州。
【山水古桥】
在我看来,泉州之所以被网友推荐为“游客不多,但值得去的地方”,不单因其千年的历史沉淀,还在于泉州是一个宜居的城市。走在闹市中,寺庙香火、山水湖泊并存,道路整洁宽敞,车辆行进有序,绿化充盈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宜居、宜游。
〖清源山〗
清源山离闹市仅半个钟车程,主峰海拔虽只有498米,拾级登顶却也不易。史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山上有众多佛道的石雕造像以及天然泉眼等景观,想要看遍,恐怕需要点时间,若只是爬爬山,半天时间足矣。
景区大门,由于需要70元门票,爬山的基本都是游客。
上山前先拍下地图,以免迷路。其实山上指示牌很多,还可关注微信公众号进行导航和讲解。
老君像,游客最多的一个景点,基本无需爬山,进入景区就到了。老子是道教的开山鼻祖,这座老子坐像据说是中国道教独一无二的瑰宝,原本便是一块神似老子像的天然巨岩,稍加雕琢而成。老子右手倚靠的,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凭几,很有时代特色。
老子的传世经典之作《道德经》,刻在石头上,为老君像的景点凑点花式。
就是这样一座山,看起来不高,爬起来却很累人。
树木茂盛,虽然是烈日暴晒的晴天,但山上并不晒,还偶有凉风。台阶很多很多,大都是普通的石阶,只有一小段稍显陡峭,山路蜿蜒盘旋,可容两人并行的宽度,一直往上,甚是疲累,已无心拍照,所谓的景点也并非网上那般美丽,但亲近大自然总是好的,只是下山后膝盖会稍感不适。
弥陀岩内有阿弥陀佛立像,为元代佛教雕刻艺术的留存。
山上的树木长年累月吸取日月精华,粗壮高大,树根嵌在岩石上生长,力量之美。
所谓的清源天湖,为了它,气喘吁吁地上了山,谁知网上的美图都是骗人的,不过像一个脏兮兮的积水池,差点连照片都无意拍摄,也因此未再往上寻觅其它景点了。
到了清源天湖,便差不多快登顶了,俯瞰清源山下,泉州城就像躺在绿草丛中一般,眼前清晰可见的便是泉州西湖。
〖西湖公园〗
许多地方都有西湖公园,泉州的西湖一无历史色彩渲染,二无神话传说点缀,不过是1996年政府投资建设的一个普通公园,但它美,是真的美。一个普通大湖,周围种点植被、搭几座桥、建些亭台楼阁,本不新奇,妙就妙在景无相重,莫要说对称,就是相似的景观也不多,站在这里是一幅画,移步别处,又是另一幅画,画中少不了湖和树,却又是模样不同的湖和树。
泉州博物馆出来,恰就在西湖边上,此时已是傍晚时分,阳光柔和地倾洒在大而碧绿的湖面上,习习凉风吹过,波光粼粼。身后便是一片绿地,像极了咸阳湖,与公路隔开,不闻车辆呼啸,只知西湖怡情。绿地沿着湖堤的一边,栽满柳树,柳枝摇曳,人走在树与湖间,感觉时间也慢了下来。
绕着湖堤,来到湖中桥上,景致又是不同,对面的闽台缘博物馆隔湖相望,暮色中远处的清源山还依稀可见,这一处,似乎便远离了高楼大厦,远离了城市喧嚣,岂知是身在其中而浑然不觉。
走着走着,忽地出现一片榕树林,树叶茂盛,根须垂地,地上绿草肆意生长,粗的枝干,细的根须,交杂在一起,增加了榕树林的深度,看似随意的几株矮树掺杂其中,层次感便更多了,仿佛这真的是一片很大的榕树林,望也望不穿。
稍移几步,又是不同,这一处便是一个普通公园的模样,一旁是别墅群,大人挨着湖面散步,小孩追着风筝戏耍,这里的湖面十分平静,似乎怕惊扰到人们的休闲时光。
若不说西湖,大概会以为这是一个荷塘,边上是假山亭台,犹如皇家的后花园,走走停停,看看那塘水对面深深浅浅的绿,瞧瞧落在荷尖上的蜻蜓,还有塘水中婀娜多姿的倒影,噢,谁还记得这是西湖。
西湖内燕式结构的刺桐阁,泉州城也称刺桐城,相传五代时期泉州环城种遍刺桐树,极其茂盛,刺桐城也由此得名,刺桐树、刺桐花至今仍为泉州的市树、市花,刺桐路、刺桐阁之类的名称不胜枚举,泉州与刺桐是脱不开的。
西湖内甚至还有这样的人造沙滩,不仅为西湖增设了别样的景观,更是为小孩子提供了戏耍的场地。
西湖内有几座桥,形状各不相同,这是其中之一,有点杭州西湖断桥的味道。
站在桥上眺望,清源山似乎近在咫尺,湖中有一小岛,看似完全隔绝,人上不去,岛上树木茂盛,几乎要把整个小岛包裹起来,像一个无人干扰的生态系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鸟飞落岛上,想必是一片鸟的天堂。
桥的另一侧,许多游客泛舟湖上,由于天色已晚,未能亲身感受一番,略感遗憾。
这应该才是西湖公园的正门吧,离开时,月已高挂,偌大的西湖未能逛尽,但已感到美不胜收。
〖洛阳桥〗
洛阳桥,或称万安桥,与潮州湘子桥、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齐名,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由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因洛阳桥所处之地为洛阳江入海口,水流湍急,洛阳桥历经7年方才建成,所用筏形基础的造桥技艺在当时领先世界水平。我困惑于泉州距洛阳遥遥千里,却将此桥命名为洛阳桥,一查方知,汉晋时期,许多中原汉人为躲避战火纷纷举家南下,唐朝初期,又有大批中原人南迁至此,大多为河南人,他们见到泉州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便称江为洛阳江,桥为洛阳桥。而万安桥的称法,也类似于古时寄寓长安城长治久安一般。
南迁的中原人所用语系也影响了泉州在内的许多南方地区,原称河洛语,也即现在的闽南语。据说闽南语系中的潮汕话,尤其是潮阳话,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想必便是这个缘由。由此我便大胆猜测,中华民族发源于中原大地,无疑以中原语言最为古老,而元朝时期蒙古族入主中原,清朝时期满族入关,一个个朝代更迭,因中原多为平原,易于人口迁徙,北方多民族人口复杂融合,语言也渐渐产生变化,再到清朝,以北京话为官方语言,较大地影响了北方各地方言,使得中原地区最古老的语言逐渐消失在历史中。而由中原人南迁带来的闽南语,在这个多丘陵山地,古时认为山高路远、相对隔绝的“蛮荒之地”未受过太大影响,代代相传,反而使最古老的语言得意传承。这纯粹是题外联想,尚未考证。
洛阳桥入口,如果滴滴打车,最好站在这里定位,走到桥的另一侧定位很难,加上没有标志性建筑,不好找车。
站在桥头看洛阳桥,古色古香,这大概是城郊,行人零星,少许游客,桥的两端各有两尊石像。如今的洛阳江风平浪静,已不见昔日水流湍急的情景,这变化,大概只有千年古桥能细细诉说了。
洛阳桥无论桥墩还是桥身,全是石头建成,长长的石条拼接起来,稳稳当当,也只有石头最能够经受得住岁月的销蚀。石条拼接的地方并不严实,往两根手指粗的缝隙往下窥,便是江水。
桥墩两侧有巨大的石板,由多块石头焊接起来,只剩下尖端浮出江面,也不知是桥体下沉还是原本如此。
桥尾的石灯塔,江面上有许多捕蚝的小船。
【鲤城点滴】
泉州市中心区为鲤城区,因古城形似鲤鱼而得名,大多景点已在前面写过,再凑些零散点滴作点缀。
〖泉州博物馆〗
泉州有几处博物馆,各有不同类型的展示。泉州博物馆与闽台缘博物馆相伴,位于清塬山下西湖旁边,分几大展馆详细介绍了泉州自远古时期至今的发展史,展示了泉州民俗、南音、工艺等多种文化,辅以闽南地区的其它文化,是游玩泉州后更深入了解它的一个好地方。
泉州博物馆外观,还是具有厦漳泉特色的砖红色。
旧石器石器的古人类肱骨化石,距今已有1万多年,可见泉州这片土地虽在国土边缘,但古已有之,并早有人类活动。
出土的陶片瓷片。人类的发展确有其奇妙之处,远古先民虽相隔遥远,不相往来,在没有交流学习的情况下,同时期的陶器制品甚至花纹图案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仿佛是同种生物间的心灵感应。
“一刀平五千”传世品钱币,看着像把钥匙,较相近于战国齐国的刀币,这种钱币是王莽篡汉后更铸的,但还是秦始皇统一的天圆地方货币比较便携。
宋元时期的泉州城池缩略图,此时正是泉州开启迅猛发展新篇章的时代。
〖街景〗
钟楼。相比西安钟楼,泉州钟楼看起来似乎有点草率,加上其似乎也不值一提的背景故事,倒不如当作一个带钟的红绿灯还稍有特色。
钟楼在东西街和中山路交界的十字路口,游客大都集中在这东南西北四条路,风格与厦门的中山路相近,多为吃吃喝喝的小店铺。
走着走着,进了人家的菜市场,这里像极了小城市的夜市,卖菜的、卖海鲜的,摆在路边,熙熙攘攘,充盈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许多这样的三轮车穿梭在泉州街头,极具泉州特色,师傅坐一边,另一边可载前后两名乘客,小小一个座位。
朝天门,是古时泉州城的七大城门之一,历史悠久,位于北门街环岛处,四周车水马龙,少有人靠近,城门上已爬满植被,更显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