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是缺钱的问题吗?
我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所以说,对于乡村教育来说,缺钱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但并不是唯一的问题。
我是一个从事乡村教育二十六年的山村女教师,期间因为家庭的缘故,只进行过一次工作调动,还是从一个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的山村学校换到了另一个较为偏僻艰苦的山村学校,就是现在,学校周边,甚至乡政府附近这样最为繁华的地方,除了几家小商铺,连一家可以临时吃饭的饭馆都没有,尽管如此,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对知识的渴求,依然是强烈的。我呢,调动以后离家就比较近了,至少每周可以回一次家。路途缩短了,车费路费花费的少了,心理上也轻松了不少。
记得刚刚走上讲台的那些时候,正是发达地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刚刚起步的时候,而对于我们甘肃天祝这样欠发达的山村学校来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三尺讲台就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所有武器和阵地。后来学校订制了一些小黑板,老师们可以把例题要点之类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后来,我们有的老师还提前准备了一些小纸条,把口算题生字之类的写在小纸条上,课堂上让学生抢答辨认复习等等,我们用小木棍作为低年级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学具,课堂上一边摆放一边学习,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口,现在回想那时候的教学热情,好像与钱也没有太多的关系。没有多媒体,没有互联网,除了手头自己征订的一些教学杂志,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教学工具,老师们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师生一起动手制作教具,纸质的色彩斑斓的花朵水果表盘,都可以成为我们课堂上随意移动摆放的学具。
大西北的冬天本身就寒冷刺骨,对于我们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学校来说,教室里能有一个铁炉已经很不错了,更加幸运的是,学校周边有大小煤矿数个,所以烧煤也基本上不成问题,但尽管如此,偌大的一个教室只有一个火炉,孩子们难免还是冻得缩手缩脚,所以每当习字算题的时候,我总会用自己的大手紧紧握着孩子们的小手,使他们僵硬的手变得暖和舒服了,把他们的铅笔削好磨尖了,才让他们开始动笔,现在想想,自己虽然没有功成名就,但这一幕幕一件件往事,依然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这几年来,断断续续总有过去的一些学生打来问候的电话或者发来一些信息,2017年春节,分别将近二十年的学生专程结伴来家里看我,他们带来的那份激动和喜悦,是用多少金钱也换不来的,所以,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更多源于那些所教学生对自己职业人格的认同感。
自2014年以来,我通过网络,认识了江苏师范大学的一些爱心学子,我们一起搭建了一个红信封交流帮扶平台,并让自己的学生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向大哥哥大姐姐他们倾诉青春期的烦恼困惑,读书的感悟体会,学习的方法策略,家乡的风土人情等等,而那些大学生们,也在回信中认真解答孩子们的困惑,给孩子们传授他们的学习方法,推荐课外读物,介绍他们江苏的风土人情等等,这样的书信交流,已经坚持了四年,每年都会有新的学生加入进来,直到他们毕业。这期间,他们写信盼信读信,成了他们课余生活的一部分。
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江苏师范大学的这些爱心学子们,在15年暑假,他们决定要利用假期到我们这儿进行为期十天的支教活动,希望能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当然,在全国上下强调安全第一的今天,他们的要求自然没有得到相关领导的响应,但是他们不气馁不放弃,通过多种渠道,最终得到了一学生家长的支持,并为他们免费提供支教场地和住宿,那一年,也正遇上我带孩子去北京看病,只好拜托一位已经初三毕业的也曾是红信封成员的女孩把他们送到了支教地,就这样,他们已连续三年自费在这儿进行支教活动了,期间把周边附近的孩子召集起来,根据不同年级,进行阅读写作英语口语交际等等多方面的学习指导,幸好有他们师范院校的支持,支教事项安排的井然有序,安全协议的签订,课程时间的安排,任教学科的分工,短短十天时间,他们传授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有真诚善良团结友爱,还有理想愿望和远方的世界,他们自费购置学习用品分发给孩子们,回去以后有的志愿者还给一些家庭困难长期留守的孩子寄来了衣物,他们就是这么可爱而又温暖。
这个红信封活动的发起人是今年已是大四的一个名叫毕智卫的男孩,那年他才刚刚大一,和我的大儿子同龄,他在和我的交流中一直称呼我为X麻麻,但我知道,自己是个缺乏魄力不能敢为人先的普通教师,在他们支教这件事上,我也的确不敢迈雷池半步,唯恐出什么安全问题,所以我始终做的也很少,在他们面前,我其实挺惭愧的。智卫他曾发动他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同学,为我们募集课外读物,前前后后有好几百本,都被我放置在学校宿舍,供全校学生借阅,有一部分送给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让他们当做课外读物进行借阅。在我做语文老师期间,指导孩子们阅读之余制作手抄报,阅读采蜜集等,并进行交流评比,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觉得,我所做的这些,好像与钱也没有太大的关系,虽然这些做法从根本上也许改变不了咱们乡村教育滞后的现状。
在我们进行红信封交流的这三年中,不断有爱心人士通过网络加入到了我们的行列中,其中有扬州画川高中的一位名叫杨柳的老师,她也是江苏师范大学的一位校友,目前为止,已先后资助了我们这儿的两个孩子,资金达1200元,她还和她的同事以及她的学生,先后寄来衣物若干件,课外读物上百本,虽然大部分不是崭新的,但他们的这份关爱跨过千山万水从遥远的徐州寄到我们甘肃这个相对偏远的山区学校,是多么的令人温暖和感动,是互联网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更是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对山村孩子的美好希望使他们的爱心无限放大。还有一位河南的女孩,也通过网络找到了我,从她打工所得的微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给我们班的孩子寄来了手套棉袜尺子笔等,还购买了几十本课外读物和学习资料分次分批寄来,她的行为,带给我的已经不只是感动,更多的是从自我做起,脚踏实地的在乡村教育这块土地上做好自己,做更好的自己,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爱心志愿者,为我们坚守乡村发展乡村教育树立了典范。
90多分钟的名师对话,使我从杨文立校长龙云君校长以及网络名师王菲老师的身上,看到了乡村教育的路在何方,发展乡村教育并不仅仅是缺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育热情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改革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创新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从教授到教练的教师角色转换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课程多元融合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思想理念教育技能的问题。
乡村教育,我们正在路上,希望更好的自己在不远的地方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