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要点:旅行有哪些好处?旅行真的能遇到更好的自己吗?什么才是更好的自己?怎样做才能丰富旅行体验?
通常我们说旅行,也称之为散心,去一个地方主要是为了猎奇。就像去故宫,天安门,尝尝重庆火锅,去日本赏樱花,瑞士滑雪……
这类旅行是最普遍的,丰富你的感官体验,与朋友聊天时的谈资。
人们通常把这一过程称之为“长见识”,某种程度上,这是对的。你获得了一种新的经验,比如:体验了潜水,知道不能把力气放在腿上,要用在腰上和手臂上,不然下不去……
更深一层:即遇到了一些人或发生了一些事,拓宽了你认识事物的边界与角度。一般情况下出现在路途中,通过与旁人的交流或是细微观察。
有次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德国妹子。从晚上10点聊到凌晨3点,兴至,她说自己本科刚毕业,23岁,老爸开公司的(新能源那块),家里三姐妹,现在是去香港看妹妹,还问起我的年龄……
当时,说实话,有点懵逼。自从学英语开始,老师就一直强调外国人注重隐私,年龄什么的别瞎问。之后,她还主动要求合影,把手机号,邮箱留给我,还给了几个马克硬币(德国货币)留做纪念,聊起自己在蒙古的经历。她还调侃德国的英语教育,虽然也是从小学开始,但也很水……
那刻,真心觉得:友谊真是跨国界,聊起来,什么老底都能撂。
和外国人接触越多,对其历史人文政治经济掌握越多,越会发现所谓的跨文化意识,本质上是:平等和尊重意识。
文化同源不同根。我们有先秦思想,法家学说、孔子、老庄,九章算术;外国有古希腊哲学,五百人会议、柏拉图,欧几里得……那些个几千年的文人,讨论的无非是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人应该如何自处,如何才能让社会更好运转……
广义来说,全世界人们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定义是相似的。无论和哪国人交流,他们都很敬佩那些热爱本国文化,并且还能说上一二的人。又譬如:我们都认为会几门外语的人是很酷的,那个90多岁还坚持画画的老太很牛逼,考上北大、哈佛的人都是学霸……
世界正慢慢变得扁平。我曾经幻想过:若干年后,也许出国就会像出省一样简单。那时,人人基本上都会英语或是几门外语,与之对应小语种也慢慢消亡,就像现在的方言。
这就是旅行带来的其中一个好处:通过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通过对比,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旅行带给你的精神体验,也会相应带来一些生活态度的积极改变。
譬如:当你想再次远行时,对沿途惊喜的期待会大大的抵消对它的恐惧和犹豫。你会慢慢习惯拎包就走,学会自己找到乐趣,你的独立性因此得到培养。随着接触的人越多,观察他们的生活模式,反观自身,慢慢就会发现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才是对的。
有一次爬黄山,那段路很陡,近90°垂直,没有栏杆,只能借助岩石表面的小坑往上爬。我在那犹豫半天,结果身后一70多岁的老太太,两三步就上去了。那刻,觉得自己真是矫情。
那些所谓的迷茫、痛苦在勇气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这样细细分析,旅行真的有很多好处。也许若干年后,那些风景你早已不记得,但遇到的人带给你的感动,即使垂暮,想起来也是温暖的。
也正是这样,旅行被神化了。
很多人期望旅行能让自己换个样子,回来之后,所有问题都找到一个答案。可并不是每次旅行,你都能遇到那个给你启发的人。那些答案也不会出现在某个陌生街角,你转身就看见了。以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遇到的更多的可能是人和堵在高速的车。
那些所谓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旅行之后,你是否就真的就遇见了更好的自己,生活是否变得更好;还是因为请假失去了原本是你的好机会,因为支出过多,下个月资金紧张;因为心思还在路上,对周遭产生了不满,学习效率变得更低;那些所谓好的生活方式,又坚持了多长时间,你又开始期待着下次旅行了……
而且,旅行真的很烧钱,动辄几千上万。这些钱,用来培养一个受益终身的爱好。长远来看,是不是更有价值呢?
这些励志美文不会告诉你,你也无法从朋友圈里看到。但都是需要去考虑的。
加缪曾说:“旅行中最有价值的是恐惧。旅行者远离了家乡,一种模糊的恐惧随之而来,他本能的渴望旧环境。正是在这恐惧中,变得敏感,外界轻微的变动都颤动不已,你的内心再度充满疑问,要探寻自身存在的意义。人类的所有知识、情感、精神世界,不都因这追问而起?”
所谓“遇见更好的自己”我更愿意定义为:那颗原本充满好奇,对生活的热爱与敏感的心。那颗心,使你暂时遗忘了生活的鸡毛,从琐碎中重新发现它那细微的美。它不需要你到处寻找,只需要静下来,向内探寻,时刻保持觉醒。
如果能做到,其实每天都生活在别处。
说了很多,总结下,其实就是:旅行真的很美妙,但不要以它为借口,逃避目前的生活。逃避是没有终点的。但如果实在被困住,换个环境,偶尔抽离,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量力而行,不要太冲动。
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多与人交流。
不然旅行就会变成一场回避现实的失控,寻求感官刺激,心灵麻木的无意义逃亡。即使到了新地方,因无力洞悉生活真相与动人之美,也不过是在重复旧习惯。
当然,去前认真准备也是很重要的。就像之前说的,并不是每次都幸运的遇到那个一句话“点醒”你的人。这时候,就需要依靠自己的人生阅历去感受了。
白先勇,华文世界最优秀的作者之一。从小读红楼,在美国教了三十几年小说,评价《红楼梦》为天书,全是密码。“一个一个解开它要好多年,经过时代大变动,家里大变动,人世间变动,慢慢体会到它原来讲这些。所谓懂,也是分层次的,一步一步地……”他坦言七十岁才懂“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到底指什么……”
思维深度、广度,与敏锐度,人生经历都决定着我们所能看到事物的层次。而这些都建立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与实践与体悟中。
人生阅历需要时间历练,但阅读却可以“速成”。
去一个地方之前,找到相关的游记,依靠作者敏锐的感知和相关的知识背景,扩张我们的想象力。等到了那里,对我们来说,那些建筑那就不再是几块石头,几抹颜色了。
但我想,应该少有人愿意这样做,光是去过那些地方就已经足够让我们觉得自己变好了。(认真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