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上班族,每天来去匆匆的,和邻居们、外围店主不太熟悉,远没有我婆婆和他们熟络。我有时候在想我应该属于这个城市,因为我的小家、房子、工作、人际关系都在这里。有时,我又会想自己不属于这里,因为想家的时候,浮现出的永远是千里之外的故乡。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没有时间,也缺少兴趣去了解别人的生活。但对那些经常见面却未说过话的面孔有些印象,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当她们没有出现时,我偶尔会想她们今天哪去了呢?
住车库的老人
在小区中央位置的16幢车库前,几乎每天下班经过都能看见一位老人坐在一只小方凳上注视往来行人。衣着是老式的江南水乡妇女的传统服饰:毛巾做的包头巾,上衣是水蓝色偏襟、盘扣拼接衫,下装是水蓝色拼裆裤,衣服是手工做的。老人80多岁的样子,面目慈祥,江南老人长寿,也可能年纪还要大些。
老人住的车库旁是菜鸟快递点,16幢楼前面就是小区的公园,平日有很多孩子玩,中午到晚上的时段几乎都能看见老人坐在外面。也许是感觉孤独,她将方凳移到距住处稍远、靠进路边,像怕冷的人努力吸收阳光似的。
老人独居,也许儿孙就住在楼上,为免去爬楼梯的方便选择住在车库中。街道部门来检查安全隐患不许车库住人,但她一直没有搬。偶尔有骑摩托车或开汽车的人来探望,坐在门口说话。大部分时间老人都是独自一人坐在门前靠缝补或择菜打发时光。
“背包”阿姨
几乎每天早上7点40分左右都能在站台遇见一位五六十岁的阿姨,背着印有“58到家”的背包,推测她可能在家政公司上班。两侧的小口袋一边装着水杯,另一侧装着玻璃刮的把手,太阳大的时候戴一顶白色的大檐帽。
她常常一边走路一边吃早餐,公交过来的时候会跑几步,三两下挤进去,有时公交车延误要迟到了也会骂几句粗话。不知道她在那里上班,有时下班也遇见她,车上人很少时会和公交司机搭话,声音也很洪亮。
二房东
小区有一批是“中铁四局”前几年给职工分的“福利房”,因为很多职工随项目去了外地,这些房子常年空着,于是“二房东”们抓住了这个机遇,他们将手里的几套房(可能更多)简单装修后出租出去。经常看见一个偏胖的女人傍晚跨坐在电动车上,在门口招揽房客。
后来发现我家楼上就是她的出租房,有时上晚班的回来洗洗涮涮吵的人睡不好,也有时从阳台直接泼水下来。赶上我正烦躁,这个时候我会冲上去警告他们,也有时打二房东电话投诉。但有一天下班回家,我婆婆神神秘秘的对我说:“楼上的二房东送了一包玉米粉给我,从老家带来的。说楼上的租户再有什么问题和她说,千万不要打110”。我和先生惊讶得合不拢嘴,"这什么套路?"随后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后来她也是经常和我婆婆来往,教她腌糖醋蒜,送一把干菜什么的,再有情况投诉都是通过我婆婆传达了。
消失的乡村,淡漠的人情
城镇化迅速发展,大量的乡村被拆迁,原来的城乡结合部变成了CBD。随着高楼大厦的崛起,有些人迅速融入新生活并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而有些人仿佛被甩出了生活的漩涡,成了旁观者。
人和人之间缺少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在成年后对生活的城市产生“家”的感觉。人类世世代代因群居形成的紧密联系让我们成了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人间烟火的魅力刻在我们的基因里,当我们不再对别人有兴趣了,我们也将不知道自己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