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本书
《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社会科学经典之作,一出版就行销 50 多万册,后来被译成 10 余种语言。这本书 2008 年才被翻译为中文,而它的英文原版诞生于 60 多年前。其主旨是分析群众运动的特质,这里的群众运动包括政治运动、革命运动、社会运动、宗教运动、民族主义运动等,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
书中主角“忠实信徒”,也就是标题“狂热分子”,是指群众运动中坚的追随者,他们狂热地相信自己的信仰、主义绝对正确,而其他人的信仰、主义则绝对错误。除了这些“忠实信徒”,作者还探讨了言辞人、行动者等运动中的其他角色。该书探讨了各种群众运动的共有特征,从参与者到运动的领导者的动机和心态,把德国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印度独立运动、纳粹主义、共产主义、犹太复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等,均看做“群众运动”加以考察。
二、存在争议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道理,经过这么多年还能热销实难能可贵,《狂热分子》是社会科学经典之作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读过《乌合之众》后,对《狂热分子》更是期待万分。现实往往是期待越大,失望也越大。不可否认,它确实是一本好书,可读性也非常强,但可能是所处年代、时代背景等原因,作者论述实在太过随意果敢,完全按照个人喜好,个人色彩太重了,观点甚至出现了前后矛盾,自己都难圆其说,读了之后对其中太多不敢苟同,尤其看到对蒋介石的评论,实在是有点看不下去了。
譬如里面讲到领袖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大胆破格,以桀骜为乐;钢铁般牲的意志;狂然相信自己掌握了唯一且独一的真理;相信自己是命定的领袖,总是受幸运之神眷顾;具有强烈憎恨别人的能力;貌视现在;懂得利用人性弱点;喜欢排场(壮观的场面和典礼仪式);厚颜无耻,可以完全不顾前后一致和公道公理;认识到追随者渴望的是集体性,而且再多的集体性也不为过;有能力赢得和维持一群能干助手的绝对忠诚。
作者说:”蒋介石恰恰相反,似乎缺乏一个群众运动领袖所必备的每一项条件“。蒋介石再怎么说也是统治了中国二十多年政党的最高领袖,居然被说的如此不堪,这比什么都写在日记里的《蒋介石日记》更离谱。
我们常常说一个英雄有“ 雄才大略” ,古人通常将雄才和大略分开来讲:能知天时地利,能运筹帷幄,是大略;能组织、动员、驾御、推动,是雄才。雄才往往比大略重要,无雄才有大略可以做谋士,历代开国者或雄才君主往往都有大略谋士,有些甚至有多个,刘邦有萧何 张良,朱元璋有刘伯温等。
张学良晚年在会见自己的侄女张闾蘅时,曾经用一句话评论张作霖和蒋介石:你爷爷(张作霖)是一个有雄才没大略的人,蒋介石是一个有大略没雄才的人。”雄才是武,是果断的执行力,领导力,扫平天下的英雄气魄;大略是文,是谋略,是布局长远,放眼天下的智慧。
这应该还算是对蒋介石比较公正的评价。
失望的并不是说书不好,而是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并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手在民间
作者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1902 ~ 1983)个人经历也很独特,他 7 岁失明,15 岁复明,自学成才。他在农场打零工,去农溪淘金。辗转迁徙的散工生涯中,他工作之余就到当地图书馆看书。他生性孤独,不喜欢与人亲热,却有时和工人谈蒙田和帕斯卡尔。“二战”后,他成为一名码头搬运工。即使后来他靠工作之余写就的书功成名就,但他还是如此喜欢着他的那份码头搬运工作。由于长年在码头当搬运工,被称为“码头工人哲学家”。
从考察码头工人运动开始,深入研究群众运动,从而成为群众运动研究专家,52 岁时成为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高级研究员,80 岁时获总统自由奖章。前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快递小哥雷海为击败大家一致看好的准冠军彭敏,夺得了第三季的总冠军。一时被传为佳话。
埃里克·霍弗和雷海为的事迹正是应征了那句话,高手在民间。他们的经历相似也不相似。相似之处都是在从事开起来底层的工作,却对文字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的坚持、执着和韧性超过大多数人。不同之处在于,埃里克·霍弗并没有完全只是复述蒙田、模仿蒙田,而是进行再创作,其文字形似蒙田文字的简洁而有韵律,无闲散之笔,笔触却又冷隽机智、一针见血,他的书,大胆、有力,是精辟而有分量的。而雷海为只是去背诵,传颂诗词,缺少在创作,这也是他们的最大区别。当然,再创作出佳作这非常难,所以埃里克·霍弗才能取得如此成就。
四、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出自《圣经.传道书》第一章第九节,意思是在阳光底下没有新鲜的东西,我们每天看到的事情都是以前做过的,已经有的事情今后还会有,历史是一种不断地循环,不断地重复。
读书一定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不能一味否定或者一味赞同,《狂热分子》值得更多的吐槽和赞美。《狂热分子》总结归纳出很多历史不断重演或者出现的群体事件。例如,作者讲为什么有些群体运动会失败,主要是没有树立敌对仇恨。《孙子兵法》里面也讲“故杀敌者, 怒也。”杀敌靠愤怒,人如果是愤怒, 怒气上来, 就什么也不顾。例如,有一本书叫做《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这本书出版后,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
还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整个宣传战略和文化艺术, 就是围绕仇恨展开,仇恨和愤怒,大家所熟知的《 白毛女》演出时,会出现小战士端起枪要杀“ 黄世仁” 的情况。这样深入每一个人心的仇恨战略,不仅军队同仇敌忾, 敌人的间谍也没法渗透到我们的后方来。
本书还有一些金句,摘抄了一些如下:
1、那些一般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喜欢做不可能的事,那是他们掩饰自己无能的手段。因为要是我们从事可能之事而失败,失败之责就得完全由自己承担;但如果从事不可能之事而失败,我们就可以把责任归于事情的困难……因此,越做不好一般事情的人越胆大妄为。
2、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会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会丢下自己那些没意义的事,转而去管别人家的事。
3、铁锤、镰刀和卐字,其性质与十字架相当。
4、希望一丧失,人群就会分裂,每个人都拼命去照顾自己的利益。如果只有共同苦难而没有共同希望的话,既不能产生团结,也不能患难与共。
5、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失意者则乐于看到世界急遽改变。
6、一个人愈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参与的神圣事业。
7、移民可以提供失意者一些他们想从群众运动中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转变和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每一个群众运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移民:追随者会觉得他们正向一片应许之地迈进。
8、困苦并不会自动产生不满,不满的程度也不必然与困苦的程度成正比。……不满情绪最高涨的时候,很可能是困苦程度勉强可忍受的时候;是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以致一种理想状态看似伸手可及的时候。
9、我们追求奢侈品的时候会比追求必需品的时候更勇猛。
10、已经拥有许多而想拥有更多的人,其失意感要大于一无所有而只想拥有一点点的人。另外,只缺一样东西的人也会比缺很多东西的人更不满。
11、在自由实际存在的地方,平等是大众的热望。在平等实际存在的地方,自由是极少数人的热望。
12.一个人愈自私,失望时就愈难熬。因此,极端自私的人往往是无私精神最勇猛的捍卫者。
13.机会无穷就像机会稀少或缺乏一样,可以是失意感的有利来源。当一个人面对无穷的机会时,无可避免会看不起现在。
14.我们会愿意为想得到的东西而死,多于愿意为已拥有的东西而死。
15.自我牺牲的动力不可能是出于任何具体利益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