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静贤
孩子与父母的亲密时光,其实真的很短很短,但又非常非常的珍贵。
01
大儿子五岁多,小儿子也几个月了。两人同月份出生,刚好相差5岁。
有时抱着几个月的小的,恍惚就是昨天的大的。
当帮两三个月的弟弟穿袜子时,我想起了哥哥的脚当初也是那么小,眼前不由浮现出当时哥哥的小脚和所穿的袜子。
那一情景如此深刻:脚的形状、大小,甚至袜子的质地、颜色,莫不记得清清楚楚。就仿佛昨天似的。
尤其是看到弟弟在这个月份相对大的脚,能撑起袜子、有脚形时,更加提醒我,这已经过了五年——因为哥哥当时的脚没那么大,还撑不起袜子。而现在,哥哥的脚已可以说是大脚板,穿的袜子已是成人的一半。
可是五年前的情景却依然那么逼真,历历在目,就仿佛昨天发生似的。这让我愈加体会到岁月流逝的无声与快速。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
当老公抱着小儿子喂牛奶时,我常常想起这个情景:
我走过去跟老公说话,正在老公怀里喝牛奶的儿子边喝牛奶,边眼睛朝我往来。甚至我转身出去,小家伙的眼睛也依然追随着我,头追着我的方向转了过来。
这个肯定是大的。因为小的现在才几个月,还没出现这个情景。可是为什么,大的都已经五岁了,我还对这个情景记得那么的牢,总感觉仿佛就是昨天发生。
一眨眼,五年过去了,大儿子个头已到我的腰身。想要把他像小时那样抱在怀里,已不可能。至多只是抱起他整个人来,抱两下就放下。
而以后,将他整个人抱起,也越来越不可能――不论是身高、体重等外形上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已经长大了。
02
带着小的,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大的小时候,不知为什么。也许就是因为那情景,是太熟悉了吧,触景生情。仿佛此时手中抱着的,依然还是原来那个懵懂无知、充满童趣的可爱婴儿。
但是,看着眼前这个已开始长大的大孩子,总是时不时忍不住想要对他吼、对他咆哮,对他提出诸多要求与限制的大孩子,就会感受到:岁月流逝是多么地快。
一眨眼,孩子就由原来懵懂、可爱,整日只会吃喝拉撒的婴儿,长成了一个事事要求你操心、要求你看管,更要求你不仅要关心他身体,而且还要时时关心、注意他的心理与情绪的大孩子。
这多么快啊!
两年前的大儿子,还是个才三岁的刚刚有点自我意识,但很多东西还不懂、还不明的小家伙。而仅仅过了两年,就已变得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小秘密,懂得察颜观色了。而再过一年,进入小学,就更已是一个开始成长,离父母越来越远,也越来越独立的社会个体了。
——虽然大儿子才5岁,却让我实实在在地看到、感受到了成长所带来的变化和距离。
稍稍还令我感欣慰的就是,儿子现在还十分粘我、粘他爸。尤其对我,一天里好多次来找亲、找抱。
自己发明了“起床吻”、“早上吻”、“吃饭吻”、“上学吻”、“睡觉吻”等诸多求吻的名头,甚至连写错字也来一个“写错吻”。
可是我知,孩子势必要越走越远,因为他要长大,他要接触和面对更宽、更广的世界——这是自然的成长规律,谁也阻挡不了,改变不了。
03
蒙特梭利在她的著作中写道:对待父母,孩子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爱恋。
她举例道:
就如孩子入睡,一定要父母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无比热爱着这个人;
早晨醒来,他们所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父母的身边,不管他们走得多么不稳,也不管经过那些黑暗房间时多么害怕,他们还是会拉开房门,走到爸爸妈妈身边,轻轻抚摸爸爸妈妈的面颊。
并总结道: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孩子都是非常服从成人的,这是那段时间孩子的成长特点。这时,他们对父母无尽的爱恋,愿意为父母做一切事情。
我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
平时儿子总是要我搂着他睡,晚上不论多晚,都在床上等着妈妈;
总是发明各种各样吻的名头,要我们父母亲他;
而且有时,我发现,孩子的脾气,跟我们身边的大人比起来,可以说真的很好很好。常常是我这边脾气已经上来了,而儿子那边还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这样的情形,很多父母都曾经遇到过。就如网上的那个视频:
六岁的小女孩被揍后哽咽着跟妈妈讲道理:“妈妈,你把我养这么大,还打我,如果你说了,我不听,你也要好好说啊,你不能打人呀!”
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脾气不好、容易生气的,往往都是我们——这些自以为已经成熟、懂事的大人。
而孩子对父母,是多么死心塌地的信任啊!即使被揍,即使认为妈妈不讲理,也会主动、耐心地去跟妈妈讲道理。
然而,我们要明白:孩子对父母的无条件爱恋,仅仅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段时间。
过了这段时间,如果我们没能把握好这段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好好培养教育孩子的契机,孩子也就不会那么好教,而且要想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难上加难了。
那些令我们许多父母头痛万分的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听话、不听说教的源头,细细梳理、探究,其实就是在该帮孩子建立规矩、教孩子明白事理,与孩子建立良好、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时期,没有做好——要不忽视,要不质量不行。从而导致孩子在追求独立的青春期,与父母的关系频频爆发不和谐的音符。这时,想要再去挽回,已是相当的困难。
04
心理研究显示:
0-7岁期间,一个孩子能获得多少来自外界、尤其是父母的心理滋养,对他们未来成年后的心灵有着巨大影响。
而一些心理滋养,一旦错过了孩子某个年龄,之后再要补足,就会很难,很难。
心理学者郑立峰也说:
0—7岁期间,如果孩子和父母有一段显著的分离时间,那么孩子就有所谓的“亲子中断”创伤。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性格内向、情感脆弱、内心封闭、长大后难以跟其他人建立信任的关系,哪怕是亲密的伴侣。
一个幼儿园老师,讲过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
班上的一个小女孩,父母都属于“商界精英”,经常出差。他们出差时将她寄养在幼儿园,等出差回来再接她。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在亲情方面非常淡漠。虽然幼儿园老师发现这种情况,极力弥补这种亲情的缺失,但是效果却始终不明显。结果,孩子在智力发育和情感发育上,明显滞后于其他孩子。
可见,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光,不仅仅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还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和情感发育。
正如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所说的:“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05
好好珍惜与孩子的亲密时光吧。
蒙特梭利说:儿童应该得到成人专注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残余的爱。
而在现实中,有条件得到成人专注的爱的孩子,其实很少很少;能得到成人忙于生活残余的爱,对很多孩子来说,都已是幸运。
就如千百万的留守儿童。
对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
究竟是出去赚钱养家重要?还是在家陪伴孩子重要?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因为在现实中,赚钱养家看起来似乎更重要。但如果问哪一个影响够深远?那也许就是能不能在家好好陪伴孩子,影响更深远了。
一个平台上的编辑在文后留言:
我们每每发陪伴的文章,发留守儿童的文章,就有家长说没办法啊,解决温饱才是更重要的事。但孩子出现问题了,却追悔莫及。
教育界也有句流传甚广的话: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总有一天会加倍地报复在你身上。
所以,很多国家会在法律上明确要求家长要尽到陪伴、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就如德国。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四五岁时是培养其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主要的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
德国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
我也希望我们的法律、政策能更多地倾斜、惠及到儿童和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使更多的孩子能享受到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和父母高质量的陪伴。
也希望我们每一个身为父母者,都能好好、用心地去爱自己身边的孩子,珍惜这宝贵的与孩子的亲密时光。
毕竟,与孩子的亲密时光,说短很短,几年时间,过了就过了。但意义却是如此地深远与重大――因为它影响孩子的一生,轻视不得啊!
关注孩子,重视孩子教育,永远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