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经常听到一个话题,在讨论人工智能(AI)是否将代替人类。
这大概是因为现在已经出现了AI客服、翻译、主持人和法官,虽说大多并未普及,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担心有一天自己会被AI抢走饭碗了。
但这一次,你真的是多虑了。我们的饭碗可能确实不太牢靠,但肯定不是因为什么人工智能。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个原因就是,AI是人类做出来的。它可能比人脑的计算速度更快,存储的数据更多,但改变不了它的后台程序由人类编写这个事实。人会犯错,人做出来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完美呢?
举一个例子,你要人工智能去操控机器来制造曲别纸,一开始它可能会造得又快又好,但当它把手边的材料都用完了之后,可能就会去摄取土壤里的铁,把它也做成曲别纸;更可怕的是你别忘了,人的身体里也是有铁的,它最终会不会把人类体内的铁也吸出来做成曲别针呢?
这当然是一个玩笑,但却非常直观地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局限。如果让它只听令于人来行事,他能做的事情就非常有限;如果要它自己发挥,就需要制订非常全面而精确的规则,不然就有可能搞出大乱子来。
做一把菜刀失败了顶多费一块铁,做一个人工智能产品出来,假如你又要用它去做一些重要的事,一旦你哪里考虑得不周到,损失将无法估量。
这就是为什么自动驾驶谈了这么多年,也只是达到了可以在公园里按固定路线慢悠悠地遛弯儿的程度。只要人类的智慧还达不到能将路上复杂多变的状况都写成程序的地步,自动驾驶就任重道远。
这还只是开个车而已,要是更复杂的事呢?
不必过于高估人工智能的另一个原因说起来很有意思,是因为人类的惰性。
前阵子看到一个对《三体》作者刘慈欣的访谈,他说到改变人类命运的三大技术:核能、计算机、航天,都是在1944年诞生的,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还多,却并没有取得什么特别大的突破。
他说,人类刚登上地球那会儿,如果你问一个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我们什么时候能上火星,他会说二十年之内;但现在你再去问他我们什么时候能再上月球,他也会说二十年之内。
核能也是如此。核聚变也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最近连呼唤都很少听到了。
如果说什么科技进步得还算快,恐怕就是计算机技术了,直接导致了信息的大爆炸。
大量的信息突然让人们的五感和大脑都被各种光怪陆离填满,从而产生了一种欣欣向荣的假象,仿佛有一天人类会通过在互联网上创造一个复制版的自我意识,从而实现变相的永生。
刘慈欣说,如果真的是那样,人类就太悲哀了。因为信息说到底只是信号,它无法改变任何实体的东西。人类戴上VR眼镜后即使能上天入地,也不会对这个现实世界有任何实质的贡献,无非是集体入梦而已。
但如果要人们选择是在现实中研究怎样去火星,还是在虚拟世界中统治地球,或者通过运营虚拟世界来赚钱,恐怕还是选择后者的人多。
一个证据就是,现代人离开手机几乎活不下去,却受制于进步缓慢的电池技术,不得不被迫天天充电。
说到底,人类的惰性将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人工智能的浅层化、娱乐化应用又会消磨掉人类更高的追求,这很像一个死循环。
好在结论是乐观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十年,你的饭碗大概率是不会被人工智能抢走的。别忘了现在退休时间延长了,怕只怕到时候你想放也放不下。
参考书目:
《Artificial Unintelligence》 - by Meredith Broussard
(暂译名《人工不智能》)
《奇点临近》 - [美]雷·库兹韦尔
《生命3.0》 - [美]迈克斯·泰格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