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津门乱弹》像孙犁先生的《津门小集》,讲一些有关天津的人情世故,买来才发现,跟天津没多大关系。
书是从孔夫子旧书网上买的。科技改变生活,此言不虚。记得上学时写论文,从孔夫子旧书网买书,也得查书,汇款……也挺麻烦的,现在用微信支付,三下五除二,搞定。
书是92年的,一版一印,有作者的签名。软笔,草体,遒劲有力。
作者汤吉夫,凭借一支笔,从一名中学教师,到廊坊师专讲师,现在是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作家。这一路走来,愣是在天津这大码头上立稳了脚跟,并开花结果。我想到了沈从文,携一支笔独闯京城,创门立派。写作是门艺术,也是技术,掌握了它,也可以养家糊口,过有尊严的生活。
集子收录了作者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到天津后,在《今晚报》等报刊上发表的五十五篇文章。其中有对文学艺术的评析,有对亲情的回忆,有对后辈作家的提携,也有对前辈学人的褒评。
我只对自己感触比较深的谈几点看法。
汤吉夫说体验生活,主要是对人的体验。要注重观察人物形象,琢磨人物心理,体验人物思想感情,考察人物历史,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时令、节气、生产工序、劳动过程中去,我以前就是这样本末倒置,吭哧吭哧的做了不少笔记,最后一点作用都没有,跟作者文中那位省级刊物负责人遇到的状况一样。
这个问题,他后来总结的更为清晰,认真研究生活,认真研究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把文学引向丰富的、隐秘的、复杂的人性,却是一切优秀文学的起始之点。莫言说的更直白,“直奔人物而去”。
另外,他还谈到,只有熟悉的生活才能涉笔成趣,还要有思考,有想象。这无疑都是很重要的。
汤吉夫说,“创作应当重视欣赏”。我认为,他说的还不够狠,一个人的创作能力,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鉴赏能力。有鉴赏能力,不一定会创作,但反过来说,没有鉴赏能力,断不可能创作出来高质量的作品。文学是这样,其他艺术也是这样,比如书法,不会读帖,读不懂帖,看不出来一个字是好是坏,怎么可能写出来好字!同样,分不清好作品和平庸作品,也不可能写出来精品。
我认为所有的艺术创作能力,首先应该是鉴赏能力。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一组写父,写母,写老师的文章,笔调苍凉,底色酸辛苦涩。在致力于现实人生参悟的同时,已经展露出向精神深层逼近的努力。看这些作品,就能明白他后期作品对人的存在,人的境遇等更为哲学的问题的思考是早有“预谋”的。双亲的期盼,老师知道学生出息了的自豪……还有自己想奉养双亲而不得的无奈。这种无奈,自古就有,现在也不少。选择远行,就是选择客死他乡。学生时代踌躇满志,豪情满怀,非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等到真出来了,才发现,自己的才是那么疏,学是那么浅,仅有的那么一点点光亮,在生硬地现实面前,瞬间被打成一片漆黑。而回过头来,再想去奉养日益衰老的双亲,转身,才发现,路已断!泪满面!种下龙种,收获跳蚤。本想让父母扬眉吐气,结果却把自己折在了里面。其实,父母并不指望儿女成就多大事业,年龄大了,他们需要的,是做饭时搭把手提桶水,是病榻前递碗水。
因为作品是报纸上发表文章的汇编,时间跨度大,再加上报纸对篇幅的限制,都是短文,没有统一的风格。文短不影响义丰。喜欢的读者,不防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