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究竟高在哪里?
肯定不是仅仅财富。最直接的感觉,思维方式肯定是要有的;坚韧的性格,做事,是忍耐,拒绝诱惑,做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
代表人物:孔子;马云;王健林等等。
认知层次高,财富多,阅历丰富,气场强大、人脉广泛、非比寻常、出类拔萃、罕有敌手技冠群雄神乎其技出神入化傲视群雄登峰造极无与伦比所向披靡精深奥妙举世无双惊世骇俗撼天动地震古铄今超凡入圣威镇寰宇空前绝后天人合一深藏不露深不可测返璞归真
如何修炼成高人格局大的人?先把资料放这哈,回头整理
首先是提高认知高度、广度和深度。
站得高,自然就看得远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个人的格局视野,是由他身处的位置所决定。
人的认知能力分成几个层面,事、人、哲学这三个层面。一般刚进入社会的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事”这个层面,也就是你要把事情做好,这个时候可能人际关系还相对来说简单,等到你坐上管理者的位置,这个时候就是人这个层面,大部分人基本上就到这个层面为止了。那么研究也是一样,先是比较务实的把事情做好,比如收集信息解读信息,紧接着就是要从人这个层面去思考这些信息,因为这个世界是由人组成的,任何事件背后都是体现的人的意志。然后把人的意志进行集中和分析,就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就是人的思维的共性。哲学又分成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以前大部分哲学的过程都是理论哲学-实践哲学的,我们现在在做的是从实践哲学进入理论哲学,这样我们感觉更务实。
当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个其实就是由阅历决定的。假如你阅历足够,就可以去看《易经》,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易经》的核心就是一个字:“变”。周易、儒家学说、道家等等是把这个变相对固定下来,因为“变”这个东西不容易被大众接受,那么针对当时的情况形成一个相对变化不大的理论,就能够推广,周易就是周文王根据当时的局势形成的对易经的一个解读,后面儒家、道家都是类似。那么我们根据易经照样可以按照现在的局势形成一套符合现在局势的解读,这个就是理论的升华,以前为什么没有人能够超过儒家,因为大家都在研究儒家,而不是研究儒家的起源《易经》。
首先回答什么是“格局”。
格局这个东西,并没有那么高大上,人人都有,它就是我们的认知层次。
当我们说某个人格局很大时,通俗化的解释就是他的认知层次较高,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
在认知层次中,只能从上往下看,没法从下往上看,每提高一层,就能看到多得多的风景,而处于下层认知的,光用想象是很难理解上层认知的。
我们本质上并不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因为世界是个精神实体。多数人的五感大体相同,比如多数人能分辨色彩、声音等,但还是有部分人是没法分辨的,他们的世界就跟多数人的不同。假如把所有人的眼睛或耳朵等感官都改个构造,那么世界就变成了另一副样子,而你却真实地认为那当然就是客观事实,其实只是你的接收器换了而已。
如果说五感是人类对世界信息自以为是的初级判断,那么认知则是人类对世界机理自以为是的高级判断。如果类似五感的接收器的改变能改变世界的根本面貌(其实是幻象),那么认知的差别,同样可以让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精神空间。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很奇怪,这事儿他怎么会不介意?怎么可能不介意?一定是装的。但是气人的是,他似乎不但不介意,还根本就不关心,这就是世界作为精神实体层面上的不同。
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各个方面的格局。
01 学习上的格局
以前念书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那些成绩特别好的学生,特别好与人分享,你有什么不会的题目去问他,他会把自己会的跟你说得明明白白。当然他也有不会的时候,也特别不耻下问,哪怕你的成绩不如他,他也不觉得“丢脸”,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成绩再好,也不可能在知识上真包含所有不如他的人。
而有些人则不太一样,你有什么不会的题目去问他,他就算知道也随便找个理由打发你,而他自己不懂的,则因为缺乏“交换的筹码”,渐渐地也问不出口了。这类人的成绩往往处于中游附近,至多是中游偏上,属于看起来不太笨,在笨人眼里可能还有点小心机,实则智力也是比较低下的一类。
有人会问,那那些中游以下的学生呢?由于他们不常有机会回答他人的提问,因此不在讨论之列。
为什么他们的行为会有这样的差别?本质上就是由于他们的格局不同,因此他们的世界就不同。
在认知能力较高的人看来,班级里的排名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到学校里是学习知识,既然是学习知识,当然只跟自己比较才有意义,只要我今天比昨天懂得更多就行了,阻碍别人进步不仅对自己于事无补,还会拉低自己所在群体的平均值,以致于未来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高度。
哪怕是从不那么正确的功利主义的目的出发,我们念书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今后找份好工作,那么班级里的排名一样没有意义。因为你的高考成绩是全国排名,排名100000与100001并没有本质区别,拉下几个人的成绩对你毫无用处。
而那些认知能力较低的人就不同了,他们着眼的,就只有自己的小世界——班级,班级排名就是他们的全部,甚至有些父母都是这样认为的,只要班级名次下降,那就一定是退步,这是非常可笑的。所以对他们来说,这是个零和博弈,拉下一个人,就意味着自己向前进步了一名,这种道理听听就很蠢吧,但在现实中,很多人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他们的世界就只有这么大,所以也只看得了这么远。
02 职场上的格局
学习上的认知层次差距,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而行为本身,又决定了我们的高度。在职场上,也同样如此。
职场上能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的人少之又少。职场,是一个人的修行,是没有什么狗屁同伴和狗屁对手的,再过几年,市场进一步细分和信息化以后,大家的感受可能会更加明显,你的收入,就是你价值的真实反映。在不完全市场里,南郭先生还能沾点平台的光芒,但这种搭车行为,很快就会消失了。
最近几年,我看过太多浑浑噩噩的人,他们不停地横向比较,同事偷懒我为什么不能偷懒,同事拖拉我为什么不能拖拉,不知道公司裁员,同事出门要饭是不是也跟着去要饭呢?
很多人把工作看成是计件奖赏,今天我在这待了多久,你给我多少钱,我能换多少吃的,就是这种很原始的折合方式,所以老板为什么要设置打卡机,为什么要查岗,就是因为这样的员工到处都是,接着员工和老板斗智斗勇,将宝贵的精力消耗在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职场如下棋。下棋重在布局,也就是职业规划,当我们落子的时候,我们得知道为什么落子?如果你因为一个月多挣200块而落子,并弃原有布局而不顾,那你的格局就值这个价了。
拥有较高认知层次的人,他们的着眼点根本不会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清楚自己的布局,知道自己每一刻在做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当突如其来的各种预料之外的干扰出现时,他们也会实时调整自己的布局,但整个未来,他们始终看在眼里,这就是作为舵手的掌控力的体现,对他们来说,未来早已提前来到,只是实现的路径千差万别而已。
在这条孤独的路上,为什么同伴和敌人都不存在?
因为他们都在实时变化着,甚至相互转化着,因此放太多心思下去就容易做无用功。很多伟大的企业就是专注自身,在你不断牛逼的同时,敌人跟不上脚步,自然就不配做你的敌人了,打他干什么呢?这跟盯着班级的排名是一个道理。
提升格局,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这种感觉就像是“卧槽,为什么之前我就没想到”,这说明你接收到了来自更高段位的信息,赚到了,而在这信息出现之前,你几乎是想破脑袋也冲不过去那个关卡的。
03 人生里的格局
所有的格局都可以包含在人生格局里面,包括上面的学习、职场,还包括爱情、友情、金钱、时间等等,每一个切片的认知都是它的一部分。
世俗的理解,也就是大多数人对某种事物的认知,往往就代表了中间层次的认知,比如前几天的林丹出轨事件,我已经看到了世俗认知群体的庞大。很多人是没有办法超脱这个层次的,但他们自己根本不觉得,因为看不到上层,会以为自己所处的认知层次就是最高层,而再上面的层次虽然也一样如此,但他们至少是看得到普通吃瓜群众在哪里的。
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升格局的过程,至于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体现人生成功的东西,如金钱等,只是副产品而已。
你的认知层次到了一定阶段,金钱只是想不想的问题,并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它只是一个随之而来的产物。但这么说是不是有钱人的认知层次都较高呢?那也不是,有些人靠狗屎运也是可以成为有钱人的,毕竟人生才数十载,狗屎运攒下的钱也未必败得光。
我们以前说门当户对,其实指的是认知层次,但很多人总是理解为金钱。山鸡之所以不能配凤凰,是因为在大概率上,凤凰在认知层面上是山鸡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和见识都不同,而造成这些不同的,则一大部分是因为金钱,所以很多人才粗浅地以为门当户对就是指金钱。
但这并不绝对,只是个大概率的筛选,也有穷人家的孩子格局特别高的,而富人家的孩子特别浅薄的,所以社会的阶层虽然在大部分人那里确实是固化的,但在小部分人那里,还是流动的。
当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我们会俯视这些东西,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加清楚。
比如亲情、爱情、友情等感情,都是你用来填补自我精神力的东西。当你的精神越空白,你越需要这些东西,反之,当你自己用大脑就能完整地创造出它们的时候,是无需再向外去寻求的。
很多人会觉得玄乎,这不是忽悠人么?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层次差异。因为看不到,所以不理解,所以认为不存在,所以觉得是忽悠。
篇幅有限,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爱情是有保鲜期的,这个保鲜期并不以“我跟XX相处了XX年”为界限,而是你们朝夕相对的时间有多长。一般来说,人体会在朝夕相对的2年内对为特定对象分泌的多巴胺、苯乙胺、5-羟色胺和催产素等物质产生抗体,因此哪怕你的对象是范冰冰或胡歌也是一样。
从这个时候开始,出轨的诱惑力就会大增,因为每个人对这些化学物质的刺激都是有瘾的,而对大部分人来说,能使它们分泌的对象早已不是你身边的那位。
如果你的另一半有足够大的魅力,时常受到诱惑,而你期望他(她)用意志力去保持忠诚,这简单就是天方夜谭。我曾在文章里说过,意志力是个稀缺资源,它没有办法24小时起保护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没有办法可以留住魅力值爆表的另一半呢?还是有的,那就是帮助提升他(她)的认知层次,我以前说“智慧可以抵消部分人性”,就是这个意思。
认知层次高的人,是可以用精神力创造出以上的化学物质的,所以,两个高认知层次的人相结合,他们是可以白头到老的,是真正的白头到老,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爱情变亲情”那种。我找的是另一半,要亲情干嘛呢?如果变亲情,那跟我多个兄弟或闺蜜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两个能够通过精神力创造上述化学物质的人,他们之间是可以一直保持着吸引力的,从而大大增强抵挡外界入侵的防御能力。
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格局呢?
01 懂得分辨层次。
一个好的厨师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也许你会说出与他的专业技能相关的一大通东西,但最基础的不是这些,而是拥有一条好舌头。
小野二郎说:如果我的舌头不如客人的,那么我是做不出让客人满意的东西的。
道理也显而易见,你没法分辨相似味觉和口感之间的细微差别,自然就会将粗糙的东西拿给要求精细的客人,这是你用再高的技巧都没法弥补的。
那么我们升级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我们虽然看不到某些层次里的具体世界,但至少我们得能看得出那里是有更广阔的世界的,这也是我们获得进步的基础。
如何做到呢?我把他叫作——推倒自己的积木。
积木,代表你的积累,一旦搭上去了,就会产生一种叫“我就代表正确”的副产品。千万别认为这种副产品很容易对付,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能容纳跟脑中既有观点不同的声音,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恰恰就是“我就代表正确”的一种表现。
你的知识是你日积月累而来,包括固定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定式等,这些都非一朝一夕可形成。不过如果我说你练了一门邪门功夫,已经到了上升的天花板,现在要你自废武功,重新修炼正道的无上妙法,恐怕你是非常抵触的。你没法放弃自己的积累,所以你就算隐约知道我可能正确,也会找个借口说,无上妙法那就是个屁。
我们的格局之所以提升不了,是因为我们看不到或根本不想看到更高层次的认知。我们惯于抵触不同的声音,其本质,在于我们不愿意推倒自己亲手搭起来的积木。
在这里鼓励大家推倒积木,并非等同于鼓励毫无主见,只是每个人都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牛人固执己见,是因为他看得到别人的不牛,而不牛的人固执己见,往往是因为害怕一无所有。
所以,提升格局第一条: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层次,实现的方式是让“沉没成本沉没”。
02 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
有能力分层了以后,我们就有了谦卑之心,但光是这样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学会从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大的空间跨度去看问题。
我5岁开始学象棋,很快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在我很小的时候,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因此起手的布局很差,但我能下赢很多成年人,理由只有一个,我能比他们多看几步。往往开局一阵劣势,慢慢就能扳回来,为什么多看几步如此重要呢?因为很简单,你在3步以内思考出来的最优解,到了5步以内,可能就是最臭的。
在公众号里当我写了“格局”文章以后,有一位读者给我留言说,你说不该专注班级排名,但前10名能保研,第11名就不能。我就以此为例讲一下。
看过那篇文章的都知道,不该专注班级排名的意思,是要放眼全局,而不是停止进步,而放眼全局,恰恰就是以专注自身的方式进步,而非小区域排名本身。
所有人的价值都是他每一个面的总和,所以我们在保持其他面不变的情况下,在任一方面取得进步,都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
如果A的能力值为100,他在自己的班级里排名为11,无缘保研;而B的能力值为90,但由于他成功拖下了几位竞争者(同时也变相拉低了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班级里排名为10,因此B被保研了。那么,B就强于A了吗?
这是典型的视野局限。A的能力值为100,他只是没有被选入保研名额里,不代表他没有被保研的实力,他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考取研究生,无需保研。当然,未来不可预测,或许A考试当天出了某些状况,并没有考上,但,这就能表明B的策略是正确的吗?
B可能对自己的策略洋洋自得,但当我们将时间的跨度拉长来看,可能会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儿。一把时间跨度拉长,你会发现,一个人在某个时间点的选择在当时看是正确的,但如果从20年后来看,很可能并不比另一个选择更好。有人说,关键点的选择更重于努力,但其实这是一句事后的话,无论你当时的选择有多“正确”,你都只能在事后碰巧验证了之后,才能说“正确”,且你根本无法证明另一条路的“错误”。
所以为什么我们应该专注自身?因为当你将时间跨度拉长了之后,你会发现,概率性地提高自己的变现能力,只有专注于自身价值的耕耘这一条路,其余都不是你能控制的,也无所谓好坏,因为好坏只有很久以后才能被主观性地认定。
那么更大的空间跨度呢?也是一样。
当我们聚焦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时,我们作出了看似最适合自己的决定,我们给出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评价。然而,当你把聚焦的圈子扩大,刚才正确的决定和主观评价可能就不再正确,而影响这些的,都是由于空间发生改变,空间内的对象发生改变,因此规则就随之改变。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望远镜看这个世界,只是有些人的筒大一些,有些人的筒小一些,那些筒小一些的,本质上比筒大一些的少看了一部分内容,也就相对远离了真相,当然这不代表筒大的就看到了真相,因为我们最终只能接近真相。
所以,提升格局第二条:当我们用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大的空间跨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无论你得到的结论看起来有多荒谬,都比之前的思考要好。
03 直击事物核心
当我们懂得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看事情了以后,就要多在实践中进行调整,因为没有一种知识是以神笔马良的形式存在的,持续的操练才能将你与其他人区分开来。
接下来就要说到第三条了,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学会直击事物的核心。
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核心,这就是它的运作原理,当你想去观察、分析、评价的时候,要记得把它的内核给挖出来。
比如很多人说,爱情这个东西,各人有各人的理解。
怎么会呢?事物的内核就只有一个,如果各人有各人的理解,那就是理解得不对,只是各有各的不对而已,就跟盲人摸象一样,你摸腿,说是根柱子,我摸鼻子,说是根管子。
爱情就是化学反应,你理解了就知道了,没有那么多玄乎的东西,你想要不停地获得大脑内的奖赏中枢给你的奖励,就只有对对方好嘛,因为你想要回报,对方回报给你的时候,你的奖赏中枢就会带给你好的感觉,你要的是这个。
等奖赏中枢不再给奖励的时候,其实爱情就已经消失了,剩下的相濡以沫,不过是一种合作关系,或是因为不想改变某种既有习惯,或是受道德压力的影响,才做出的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懂了这个以后,再看很多人说真正的爱情是不求回报的,不就知道是扯淡了么?一个人不求回报他能干点啥呢?他啥也不会干,因为他没有理由干,他可以看上去“无私奉献”,但其实也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另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对他来说可能更过瘾而已。
那那些照顾植物人老伴几十年的呢?我曾经在一篇讲婚姻的文章里说过,要么就是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立牌坊,要么就是道德责任感特别强,或者以前跟老伴感情特别好,现在不想放弃沉没成本,或只有照顾她才能让自己内心更快乐么,否则会受到内心的谴责,所以本质上不还是为自己么?就是为了自己的同时也为了别人罢了。
这只是个利益方向是否一致的问题,爱情在哪儿呢?
所以有些事在有些人眼里,非常显而易见,但在另一些人眼里,好像难以接受。提升格局就是要把“难以接受”这种情感舍弃掉,事物的核心不论跟你之前所受的教育有多大的出入(我们所受的很多教育都是扯淡),它就在那里,你不能说因为你从小到大都被一个神棍洗脑,所以现在“难以接受”就是正确的,那你就永远找不到它。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还会问一个问题,那就是我现在没有直击事物核心的能力,我总思考不到点上,怎么办?没关系,从调整自己的认知体系开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体系,里面藏着一套用于判断的方法论,这个体系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你的格局。
除了条件反射以外,我们几乎遇到每件事情,都会在这套体系里过一过,然后产生我们独有的判断,所以,要拥有直击事物核心的能力,必须调整这套体系,而且是定向调整,像园丁一样剪掉无用甚至有害的东西,然后非常谨慎地往里添加融合新的东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不断地觉得自己的体系很简陋,这没有问题,修正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脱胎换骨是个不知不觉才能达成的成就,不是几个顿悟就能解决的。
所以,提升格局第三条:直击事物的核心。实现的方式是定向修正自己的认知体系。
富人思维
你渴望成为的那种有钱人不是靠技能获取一份高工资的人
严格来说,即使在中国,凭借高超的技术领取高薪,最终取得财务自由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难度极大,而且异常辛苦。没有过人的先天的条件和顶级的后天培养,大多数人所能习得的技能,都不是不可替代到让老板心甘情愿为你付一份远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薪水的。只要你对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收入获得方式稍加理解,就能明白技术骨干的收入是很难超过掌握客户的销售总监和组建团队和客户对接的项目主管的。
美国的一个著名的喜剧明星Chris Rock在一场脱口秀中讲过一个段子:黑人在美国最多也就rich,但不可能wealthy。奥尼尔年薪两千万美金,那只能叫rich;在奥尼尔工资支票上签字的那些白人老头们,才能算wealthy。
事实上,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有钱人都是后者,他们不是技能过人的人,而是整合资源的人,简称老板,也是这篇文章想探讨的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的商业环境下,并非传统企业那种100%的公司拥有者才叫老板。项目投资人,企业的合伙人,装修队的工头,夜总会的妈咪,安排一队小弟在三里屯收二手iPhone自己坐在旁边抽烟的人… 但凡直接发起并促成商业活动的人,在我看来都是老板。
你真正渴望成为的那种有钱人,不是超凡技能的人,而是寻找资源并整合资源的人。这就是学校和父母从来不曾告诉你的秘密,当然了他们之所以不告诉你,很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没这么想过。
自我保护心理注定了穷人的宿命
人类天生习惯的自我合理化心态决定了大多数人注定是穷人。
不信,可以看看你身边多少人热衷于分享 “盖茨的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还原聚美优品陈欧履历造假真相”,百度知道甚至有好几个问题都在研究“马化腾究竟是是不是富二代”。
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会不停地暗示你,只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但凡当大脑扫描到有什么人和事会令自己的显得是如此的无知而无能的信息,这种保护机制就会迅速启动,收集一切线索去证明他们都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而侥幸成功,自己要是有同样的客观条件,只会比他们更好。
而且,万一这些成功人士是自己身边非常熟悉的人,内心的保护机制会更加强大(君不见今年没炒股的人,看到身边炒股的人赔了,比自己发财了还高兴)。就像上学的时候,我们热衷于讨论学习好的人都是书呆子没出息,漂亮姑娘只喜欢开跑车的渣男一样;长大之后则变成了,同事升职了是因为会拍领导马屁,同学创业成功了因为家里给了巨额的启动资金。穷人的头脑是如此的敏捷,如果上述原因都找不到,还有最后一招杀手锏。
他们就是运气好。
是的,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心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减少了自杀率,也让极少的一部分克服了这种心里的人,成为了有钱人。
总结下来就是,穷人相信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而富人相信这种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主观能动性。
穷人的思维习惯是:他们做到了,是因为他们富二代/有关系/运气好,我没有这些,所以我做不到。如果我有这些条件,我也可以做到。(例:李叫兽的文章为什么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只是个大学生有大把的时间看书写东西纸上谈兵,我是每天忙着经营管理的实战派啊,要不然肯定写得比他好。)
富人的思维习惯是:他们做到了,我为什么没做到,我怎么才能做到?(例:李叫兽的文章为什么写得那么好呢,因为我爱吃爱玩爱喝酒爱看美剧不爱看书,如果能像他一样多看看书每周抽出一天写文章,能不能写得跟他一样好?)
可怜的穷人们,不打破这种自我保护的心里,是很难摆脱一事无成的宿命的。可惜,他们中的大多数一生都沉浸在自我安慰中,从怀才不遇到壮志未酬,最终感慨平平淡淡才是真。
有钱人的思维是整合资源而不是拥有现成的资源
如果这篇文章你只能看一段,那就是这一段,没准它就能改变个别人的人生轨迹。
其实很多穷人也不是甘心于一辈子领薪水的啊,他们只是在等机会,他们永远在等机会。
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惊人地发现原来每个留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心里其实也都有一条走上人生巅峰的道路嘛。本科认真学习,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拓展社交网络,最终成绩优异简历丰富,找到一个大公司工作几年积累工作经验,继续名校MBA深造,出任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最终调回国内担任中国区经理,甚至时机成熟了,凭借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和人脉,跳出来单飞最终创业成功。
听起来如此酣畅淋漓的人生攻略,其实是最经典的穷人思维,穷人总以为有钱人的每一步都是按部就班顺水推舟得来的,所以要等着一切时机都成熟了,一切资源都获取了,才能开始行动。
不出意外的话,这一天永远都不会到来。
他们无法理解的是,世界上还有另外一小撮人,和他们拥有类似的客观条件,但却把他们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做起来了。这一小撮人,没有本金,找朋友借钱找投资人投资甚至找银行贷款;没有技术,自己去现学或者找到懂技术的人帮自己来做;没有关系,找人介绍请人吃饭送礼屡败屡战;没有客户,一个一个冷拨电话登门拜访甚至办公室门口堵着。
上面这种人,就是传说中的老板。
按照穷人的万事俱备才能行动的思维,聚美优品的创业过程应该是这样:陈欧同学大学时期学习的是快消品营销,斯坦福MBA毕业后进入丝芙兰美国总部担任销售高管,工作五年之后跳槽到天猫国际任化妆品频道总监,在天猫又干了几年之后,掌握了大量供货商资源,打造了一个优秀的电商运营团队,在化妆品行业侵染了20多年后,终于在2026年成立了聚美优品。然后…
聚美优品的实际创业过程这里就不细表了,微博上已经写的太多了,可无论陈老板的之前经历作假也好,波士堂上装逼也罢,还是他家里多有钱真格基金给他提供了多少关系,他又如何运气好赶上了垂直化电商爆发的前夜,仅仅是他决定去做化妆品电商这一件事,勇气和魄力就远远超越了多少客观条件跟他相仿甚至更好的人。
其实,当你真正开始做一个整合资源的老板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之前自以为拥有的资源和人脉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好用,任何一个商业活动从无到有,都必然要经历那些团队不整没有客户的阶段,滴滴打车两年前还在在北京机场T3一个一个拽着出租车司机下载App;以雷军在互联网圈二十多年的人脉,创立小米的时候光一个个登门挖人就挖了近一年,相比之下,你觉得自己能有的那些资源又能有多管用呢?
切记,老板的实质是寻找资源然后整合资源的人,并不是拥有现成资源的人。
更进一步说,一切商业机会都包含了大量的未知因素,而鉴于人类对于一个未知事物的群体接受度的判断力是极其有限的,一个优秀的老板擅长的是边做根据形势快速调整自己的商业活动,而不是事先把一切事情都预料好了。你能想象亚马逊的创始人当年在网上卖书的时候,已经计划好了公司的业务要包括电子阅读器,电商,流媒体,云计算,无人机吗?
为什么穷人等待的机会永远不会到来?等你把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的时候,市场早已经被那些趁着一切并不明朗就冲进去的人瓜分干净了。真正的好机会,永远都存在与未知中。
同样的道理并非只存在于商业世界,每个人生活中最好的机会,几乎都出现在那些你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还记得刚去美国的时候,我听说高中的数学课代表去新东方做了托福老师,班里的同学谈起这件事,语气中大多充满了怀疑和嘲讽,因为大家都清楚他高中的时候学习好是因为数理化成绩优异,英语水平根本不行。他们想的一点没错,后来我才得知,这哥们当时连托福都没考过,但就是一咬牙硬着头皮上去应聘还成功了,结果最初过得心惊胆战,做梦都怕被学生从讲台上赶下来,于是每天疯狂的做题备课恶补英语,好不容易坚持了下来。而两年之后,嘲讽他的人还是当年的样子,他已经成了新东方的托福名师,公开课出现在新东方官网上,学生遍布北美。后来我默默地在家里看了他的讲课视频,比起我当年崇拜的那些新东方名师毫不逊色。我忽然想起了罗永浩当年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试想如果罗老师当年认为要把英语练到王强老师一样才能敢去新东方应聘,现在可能也只是一个吉林延边的文艺老愤青罢。
你看,真正把事情做起来的人,考虑的问题的过程其实是这样,这件事我一定要做,缺什么东西我去想办法去争取。而什么做不起来的人,永远在等待时机成熟。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也是当年天涯上的一代名帖:《28岁赚千万》。虽然它的标题如此粗俗不堪,而且内容据说也只是杜撰。可即使只是一本小说,其中真实到赤裸的心路历程,对于每一个真刀真枪做过生意的人,读罢恐怕都无法不产生强烈的感慨:写这书的家伙一定不会是个穷人。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有勇有谋,但勇又大于谋。相比之下,勤奋专注聪明简直只能算雕虫小技,唯有勇气才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如果你的抽象思维能力实在有限,必须得看十分具体的例子去理解究竟什么才是寻找资源并整合资源,强烈推荐你上网看两个故事,一个是星巴克老板舒尔茨当年在西雅图开第一家咖啡店的始末,另一个是杨洁导演拍摄86版西游记的过程。
如何修炼成某一领域的高手?
知识、技能与才干组成了能力的三核,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修炼成高手?
三核中,知识最容易习得。
往前追溯一百多年,知识分子的能力主要是拼记忆力,那个时候书不多且奇贵。清朝末年曾国藩买了一套《二十三史》,花了他一百两纹银,这大概是一个七品官员两年半的俸禄。现在网上《二十四史》一千三百人民币,大概是处级干部一周的工资。所以古人盛赞一个人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牛逼不说,这能省多少钱!
到了上个世纪中,书成为大部分人都消费得起的东西。知识的竞争力开始转向阅读量。这时候大伙主要拼阅读量和理解力。书上都是正确答案,你知道得越多,读的文献越多,就越能胜出——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个阶段的思路。
而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上的知识简直不花钱(除了电费网费)。一旦载体便宜,知识总量就开始爆发。
首先,知识本身变得丰富而廉价起来。如果曾国藩活在现代,他也许就会打“《二十四史》”“免费下载”等关键词,然后偷偷搞到一套免费的盗版电子书。只要你的搜索技术好,基本上大部分的知识是廉价甚至免费的。
其次,搜索技术改变了知识存储的方式,人们可以记得关键词,知道在哪里找就好。
最后,这个年代的人面对了太多全新的问题,相关的知识也不断更新,以至于我们无法知道哪些是被验证过的,哪些是扯淡。这就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个年代,知识的差距转向了能力的较量——搜索能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谁能在同样的知识海洋中学得更快、更多、更精准,谁就容易获胜。
知识的差距,变成了技能的差距,这也就让修炼转向了第二个层面——技能。当所有技能所需要的知识都存在的时候,谁先练出来,谁就是胜利者。如果有一天《九阳真经》《九阴真经》《易筋经》都上网,谁会成为武林霸主?练习最快那个呗。这个时候,知识的竞争升级到技能层面了。
技能与知识最大的差别是,技能是以熟练不熟练为判断的。他没有知识那种知道或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的瞬间快感。任何人刚刚接触技能,都是笨拙而滑稽的。虽然24个字母清清楚楚地写在每一个键位上,但是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运指如飞。
拐个弯,谈谈中国式英语教学的问题,他们把英语当成一种知识来教——你清晰地知道[θ]是从喉咙发起的气流通过上颚冲出唇齿之间摩擦发出的浊音,但是你不一定能顺利发得标准。你可以对虚拟语气的十二种可能了如指掌,但是还是无法脱口而出:如果我是你我死了算了。(if i were you ,i would rather die.)
语言是技能,而不是知识。知识能学到,而技能只能习得。知识学习是瞬间的,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几乎瞬间完成。但技能则需要漫长的笨拙期——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笨拙的开始,你永远也不会学好任何技能。
也正因为这个心智之墙,很多知识优胜者死别也不愿走入技能的练习领域。这也是为什么“好学生”往往不如“坏学生”混得好的原因——“混社会”是门技能啊。
而当一门技能被反复地操练,就会进一步内化,成为才干。正如你现在打字不需要看键盘,正如你说话张嘴就来不用考虑发音,正如你骑单车不用想着保持平衡一样,这些技能都因为反复修炼,成为你不知不觉的才干。
而才干一旦学会,可以很迅速地迁移到其他技能领域中去。就好像今天的小孩子学习个新电子产品一定比中年人快,他们与电脑的互动,早就成为才干,又重新迁移到新的知识和技能领域来。高手就是这样炼成的。
让技能升级为才干,我们就完成了最牛的一项能力修炼:才干是自动自发的能力。
无须过脑子就能够直接使用这项技能,他似乎成为你的天生属性之一。一个魔术在上台前,需要经过大概近3千次的练习,所以当刘谦对着镜头变魔术的时候,他的大脑肯定不会过关于“如何拉动皮筋”这样的事,那些动作完全自动化,他的脑子则在想如何配合当时的机位、镜头、所有人的表情。时间一长,这些技能也变成“镜头感”被存为才干。他可以发展新的技能了。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把这个能力的升级过程归功于大脑中的“髓鞘质”(我从未读准过),并且认为:“所有的动作都是神经纤维间沟通的结果。……技能线路锻炼得越多,使用得越自如,大脑就能够创造出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幻觉:一旦掌握一项技能,就会感到收放自如,仿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这就是知识—技能—才干的形成。
明星有“明星感”,老师有“个人魅力”,商业决策者有“精准的直觉”,一流的运动员有特殊的“节奏”,好的员工有天生的“责任心”,都不一定是“天赋”,而是经过大量技能练习后,才干与天赋交融的体现。人家是练出来的。才干如此的“自动自发,习焉不察”,以至于很多人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才干——这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生涯规划师常用“成就故事”分析,英雄之旅等方式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才干。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向张三丰学太极剑一段,就极大的体现了知识—技能—才干的升级过程。张无忌大敌当前,要与剑术高手比剑,却不会剑术。张三丰于是当场传他太极剑法,半个时辰后对敌。
张三丰当下站起身来,左手持剑,右手捏个剑法,双手成环,缓缓抬起,这起手式一展,跟着三环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拦扫、右拦扫……一招招地演将下来,使到五十三式“指南针”,双手同时画圆,复成第五十四式“持剑归原”。张无忌不记招式,只是细看他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
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是很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罢。”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
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糊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
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
……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 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两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
金庸大侠给我们上了一门生涯课,剑招—剑术—剑意对应到职业生涯里面来,就是“知识—技能—才干”。这么短的时间里,“如何出剑”的知识和“出得熟练”的技能,显然不可能马上掌握。只有传递“剑意”才能成功。而才干的核心,就是自动自发,无知有能,所以“剑招”忘记得越干净越好。
但是为什么张无忌能够马上领会剑意?
显然与他之前已经踏踏实实地按照知识—技能—才干的规律,修习了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有关。上乘武功的才干一致,技能相通,只是知识略有不同。正如当你站到了17楼往下看,你就一定会比楼下的人明白,去某个公交站怎么走。当你在某一个领域做到顶尖,你也很容易掌握另一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外人看起来,就是一通百通了。
真正的高手,就是这样炼成的。
关于才干,还有一个事情要交代:
很多人一旦接触了能力三核,会认为才干最重要,开始沉迷于各种评测与自我发觉,希望获胜。其实不然——才干虽然在职业优胜中非常重要,但是没有了技能和知识,也没戏。比方说我的才干:好奇、幽默感和求真,但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只有结合了生涯和写作的技能,才干才能外化出职业能力——才干才有了被识别的价值。
在我看来,对于大部分职位,知识和技能就已经足够,而对于公司里面一上来就要发挥天赋,jump out of the box的小朋友,我要说,先进去你的盒子!知识技能只需要认真和努力,所以对于大部分工作,认真努力就有80分。以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浅,他们根本没做到80分。
如果你只是希望通过找到天赋少付出些努力而超车——你根本没有资格谈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