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朋友在微博或微信公众号里给我留言,说着她们的困扰、焦虑、迷茫,各种纠结与挣扎,看来像我们这种类型的人真的特别多。很多朋友的留言,大多数纠结的都是这么几点:
专业不对口,不知道未来怎么办,现在的专业要不要继续下去;进了国企,可是又不甘心一直这样,想出去闯荡却又害怕失败害怕未知的未来;工作是自己非常不喜欢的,可是为了生存好像又没有办法;在家人的要求下考了各种证,当了诸如老师、公务员之类,可是自己心里却又并不希望这样过一生……
于是,纠结、焦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考验着我们的耐心,一次次触及心理防线。
因为我也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所以,我不是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用123来告诉大家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又怎么去做。我只能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来说明这么一个观点:面对选择,纠结和焦虑是一种更可怕的时间成本投入以及自我消耗。
当你在纠结是直接毕业去找工作呢,还是考研呢?是去大城市拼一下呢,还是去当公务员呢?说白了,你不是纠结和焦虑哪个好,或者难以选择,而是你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去打破现状。你就呆在现状与未知的临界点,开始了漫长的纠结、自我焦虑。有的人,可能就纠结一个星期,但有的人会纠结几个月,甚至一两年。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焦虑当中,他就会处于一种无力的状态,既做不好当下的事情,想做的事也没有任何进展,最后的结果是鱼和熊掌全都失去,又让他陷入一种自责、内疚、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负面情绪当中。而这些负面情绪,又继续影响着他做出更糟糕的选择,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A大学毕业就当上了公务员,人人都说这个职业好,A也觉得自己拿到铁饭碗,公务员的日子也确实很清闲,除了特殊情况,平时可能就是看看报纸、喝喝茶,有时陪陪领导吃饭,日子好像过得闲适而又自在,但是,日子久了,A开始觉得,自己在这个圈子里,没有李刚这样的爹,A的升职神马的好像遥遥无期,清闲的工作但工资却也一直不见涨,富不起来也饿不死,聚会时听朋友说起外面的竞争、打拼,说得A脑子热热的,也想出去拼博一场。然而,A习惯了目前这种状态,像一只温水里的青蛙一样,想跳出来却又习惯于这样的舒适的水温。A的思想开始出现变化了,他想出去年看外面的世界,但又害怕自己出去了,重新从0开始,从基层员工做起,而自己也毕业几年了,年龄不小了,万一失败了公务员的职位也丢了,可怎么办……于是,A开始天天纠结在现实和理想当中,情绪低落,郁郁不得志……艾玛,打住!怎么越说越像是心灵鸡汤了。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去思考,为什么要纠结,为什么会焦虑,我们真正害怕的到底是什么?是真的因为父母的反对还是只是因为其实你自己也打算留那么一条后路?是真的因为你觉得自己应该再多呆两年看点书还是仅仅害怕找不到工作?是真的因为工作很忙挤不出时间去学习还是因为你一直在拖延在逃避动力不够?……担心、害怕,并不能改变现状,只会让你更加痛苦导致失去行动的动力,最后就是自我崩溃。
有这个时间去纠结去崩溃,为什么不把浪费在自我消耗上的时间用于去行动和执行呢?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舒适区”,对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了解一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画个图(图为我个人理解)来表达可能更形象直观一点。
在下面图1中,A是舒适区,也就是我们大家习惯了的事物,已经掌握的技能,熟悉的行为方式和处事习惯,呆在A区心理不会有任何压力。C是未知世界,包括挑战、机遇、理想生活、美妙世界、不同的风景等等;而B就是夹在舒适区与未知世界当中的恐慌区,想从A区走到C区,就必须面对未知的一切,走过B区。
一般来说,A区的大小与B区的大小是呈反比例关系。
我们大多数人就像图1里面展示的一样,越是技能少、眼界低、能力弱,他的舒适区就会非常非常小,也就是图中A区那么大。对于只有这么一点舒适区的人来说,,他只能接受他熟悉的那一部分,哪怕让他向外迈出一小步,或者生活出现了一点点变化,他都会非常焦虑、恐慌,无法应付!虽然他也想去C中的精彩世界看一看,但要让他从A区的舒适区里走出去迈向C,他必须迈过漫长的、大于舒适区几倍的恐慌区B。而往往,B区足够让他们永远呆在A区以内,对着C永远只能想一想罢了。
比如像我的长辈们吧,因为没有什么学历,都是老实本分的人,永远不敢去尝试新鲜的东西,每年过年找工的时候,他们依赖于熟人介绍,依赖于“提供住宿,包三餐……”这样的条件。当我告诉他们,没工的时候也可以摆地摊,或者尝试开个小吃摊来进行原始资金积累,不一定非要进工厂不可,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我们本来就没有钱,万一亏了怎么办?那不是更惨?所以,每次他们都会在家里宁愿每天无所事事,坐等相关熟人前去外省打探之后,他们才会很放心地再前去。
还有很多考研究生的朋友,考研不是为了做学问,理由仅仅是“找工作太难了,我再玩三年!”因为面对找工作的空前挑战和压力,他们更愿意继续呆在校园这个熟悉的舒适区里面。
但是,只要我们勇敢一点、哪怕做出一点点努力,去尝试一个新的挑战,去体验从未接触的新鲜事物,我们的舒适区域就会一点点地扩大,就像图2一样。当你的舒适区慢慢扩大,你熟悉的事物、技能就会更多,你便会更有动力再去尝试新事物,B中的恐慌区也会慢慢减少,让你进一步靠近C当中的未知世界。
而到了图3,这种变化就更明显了。你掌握了更多技能,熟悉更多事物,体验过更多新鲜东西,把当初你觉得的未知世界、恐慌区域一步步转变成你的舒适区。你对那些未来的挑战、未知领域才更有信心。
所以,我们要明白,你越纠结,越害怕,说明你的舒适区太小,完全经不起任何折腾。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敢地迈出去,纠结、焦虑、自我怀疑都是必经阶段,执行、挑战、去做才会让你的舒适区慢慢扩大。
比如,对于找工作的应届生来说,其实不要太过于纠结工作岗位和专业方向的问题,在现实当中,应该更多考虑自己的意愿以及你的能力匹配。没有谁规定了工作必须找对口专业,你更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能力到底如何。还有想去大城市打拼一番的朋友,与其纠结,为什么不直接去呢?如果说父母反对、害怕、不知道会怎么样成为阻止你的理由,相信我,要么你就乖乖地安于现状别老想蹦跶了,要么你就直接走出去。那些理由,都是为不自信找借口。在这个社会,但凡你智力正常、四肢健全,不可能会走向乞讨的地步。
所以,从现在开始试着练习:停止焦虑,直接执行与行动!
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天不会塌,人类不会灭绝,世界末日也没有到来。同时,你一定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人生,本来并没有什么是“应该”或者“不应该”做的。你的读书、学习、工作其实都是人类自己去定的人为的社会规则和要求。所以,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成功”与“失败”!这些都是人为去定义出来的。在我眼里,人生中的一切,都不过是一种体验!
就算你有很多路,但你要走的只有一条。选择A,你会看到A的风景,或许是林荫小道,却也宁静雅致;选择B,你会体验B的不同,又或许是海浪涛天,让人激情澎湃。当你纠结是去A还是B的时候,很简单,先去A,再去B。这里面,很多人焦虑自己去了B,发现不如A,或者害怕未知。仔细想一想,如果B让你不满意,你再回到A,当作是人生经历一场,不至于天天看着别人说B如何好,风景如何,自己心里痒痒难过,YY终究不如自己去亲自体验一番。谁又知道或许这一步会对你发生什么影响呢?
就像小马过河,水的深浅,老牛和松鼠的意见能起多大参考?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亲自去体验!
最后,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去看看古典老师写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还算是比较接地气的。
(PS:本来想写得接地气,结果最后,还是像一碗鸡汤,也罢!Cry)
公众号ID:jhouselife
20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