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部《红楼梦》绘尽世上众生百态,一支红楼曲,唱尽人间悲欢离合。曹雪芹用毕生精力,以其旷世才情书绘的传奇史诗,凄凉悱恻,哀婉绵长。全书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描写不同的命运,不同的悲喜,包罗万象,揽怀离殇,揭露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演绎世道沧桑,红尘劫缘。诉不尽古今多少事,道不完几度夕阳红。那离恨天之外,灌愁海之中,隐藏着曹公多少百转千回的赤诚情怀,又留给后人多少天地万象的轮回思考?一本好书,会让我们同春花秋月之欣喜,共秋水长天之喟叹,也会启迪我们去探索天地人心的生命课题。
也许是因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刻骨铭心,虽然从小到大我也读了一些世界名著。而且相较于是那些世界级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莎士比亚、雨果,我倒是更喜欢毛姆、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这些稍稍小众一些作家的作品。但是在我心中始终却都越不过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都说四大名著:三国写争,西游写悟,水浒写义,红楼写情。但《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是曹雪芹当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几乎是用生命写就的作品,其实既是家族兴衰史又是时代缩影诗。整部书是在文字狱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曹雪芹凭借举世绝伦的才华,通过大量的谐音与隐喻,借天上人间因果轮回的风月故事,来揭示盛衰荣辱的规律和是非成败的原因,诉说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苍凉,诠释的是作者通透的认知和高洁的情怀。此外,书中诗词曲赋、建筑园林、饮食医药、历史哲学应有尽有,书里黛玉葬花、湘云春醉、妙玉映梅、宝琴立雪点诗成画。读来不只增长学识,更是一份独特的审美享受。
正如所有伟大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圣洁的灵魂。曹雪芹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超越时代,超越世俗,为女子立书,精神境界本就高了不止一层。或者说,即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也仍然有很多人思想固步自封,骨子里陈旧的阶层尊卑,贵贱高低根深蒂固。但曹雪芹却让他笔下当时只被作为男性附庸,不同阶层的众多女性角色性格鲜明,风采迥异,各自顾盼神飞,自成一体。尤以金陵十二正、副钗为最,他对她们赋予不同的精神风格。她们既是作者历经家族兴衰荣辱和人情世态炎凉之后的情感归宿,也是其清明高贵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诗意表达。
虽然《红楼梦》是以贾宝玉为主视角,但灵魂人物却是林黛玉。她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对高洁人性美的赞赏。她出身书香门第,才冠群芳,在大观园中首屈一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诗词曲赋无所不精。 她诗情画意、浪漫唯美,但她又多愁善感,悲观忧郁。她内心有对真、善、美的执着坚守,但她又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她说:“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她也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她世事洞明,孤标傲然,但又不失气节风骨。她选择的大观园住所潇湘馆,遍植竹林,她在咏菊花诗中轻松一举夺魁,都是她高洁品性的象征。所以,她就像我们历史上的那些惊艳冠世的清明才子一样,如屈原、如嵇康,如李白,才智绝尘、一世傲骨,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高唱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愿以命相抗守清白,以身殉道祭理想。虽然以世俗的眼光来看,他们常常一腔孤勇,以卵击石,大多都只能落个遍体凌伤、满目疮痍的结果。但又不得不承认,他们是世间最美人格的化身,代表着人类文明与进步永恒的追求方向。
不知道是不是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人眼中的薛宝钗似乎只是一个插足别人感情的第三者形象。但其实曹雪芹给她的定义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她是曹公既敬重又惋惜的,清醒理智的失意君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曹雪芹把黛玉比作咏絮才女谢道韫,却把宝钗比作停机教子的孟母,所以,作者赋予黛玉的是才,赋予宝钗的却是德。她博学聪慧、温柔持重、美丽宽容,她不争不抢、不怒不怨,她处处为别人考虑,无论上下尊卑。她对所有人和颜悦色,温和暖心,赢得了贾府上上下下的喜欢,包括林黛玉最后都认她为知己。很多人说她虚伪,深谙世故,但她本性善良,只是比较通透,对世间一切并无多大热情和欲望。她的住所比黛玉的还清净,除了书几乎没有别的装饰了。黛玉是面冷心热的,宝钗却是面热心冷的。她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本是有才能,有抱负的女子,如果能挣脱那个环境,该是有一番作为的,但她极其清醒地意识到在当时的处境里,单凭个人力量抗争毫无胜算的可能。所以尽量坦然接受一切命运的安排,同时也不失内心的格调,温暖待人。这虽然也是一种悲观,但也算得上一种比较理智的处世之道了。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史湘云大概算是《红楼梦》中最可爱的女子了,颇有魏晋名士风范。她的身世其实还不如黛玉,“襁褓之间父母违”,自幼父母双亡。但她却生性豁达,无拘无束,挥洒自如。全然不顾女儿家的矜持礼节,敢爱敢恨,敢说敢做,喝醉了,溪边枕石就睡,芍药花落满全身,人花相映成趣,有如江湖侠客却又不沾山野之俗,倒有几分仙气。她的生命力极其顽强而有韧性。她通晓诗书,才华直追黛玉、宝钗,但遇家道中落,叔婶苛刻,她一个侯门小姐也能亲自做女红,拿去换银钱,补贴用度。她是上得了月亮,也下得了尘埃的人,哪怕命运的霜雪一再摧残,也磨不灭她心中的诗意盎然,活得坦荡率真、潇洒酣畅。她也是我在《红楼梦》中最喜欢的人物,身上似乎有苏东坡的影子在。既有“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风雅生趣,亦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随性洒脱。
我们知道,整部《红楼梦》都围绕贾府为中心展开故事的,但放眼整个贾家却找不到几个明白人,除了贾探春。明明已经寅吃卯粮、入不敷出了,却一个个还在做着侯门公府的春秋大梦,包括我们的主角贾宝玉。黛玉提醒过他,大观园里进的少,出的多,他却说:“反正不会短了咱们的。”王熙凤还在用公钱放贷,自己渔利,还在算计偷贾母用以傍身的宝贝。如果说整个贾府还有几分起死回生的希望,那么便只能系于探春身上。她才智精明,杀伐果断不输王熙凤,却比王熙凤知书达理识大义。她懂得祸起萧墙的道理,所以她认为一个家族,只要内部够团结,无论外部怎么打击,也动摇不了根本,怕的就是从根上开始烂了。她也最先看出抄检大观园是自己给自己敲丧钟呢,用愤怒的一巴掌给予回击。同时她又有极强的执行力,代王熙凤管家的时候,消减浪费,在大观园里种果树,开源节流。探春最后虽然远嫁番王做了王妃,但也算是红楼众姐妹中结局最好的一个了。她就像历史上那些清明的政治家一样,能看透事物的本质,也有应对的良策,这样的人到哪里是哪里的福气。
此外还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妙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情天情海幻情身”的秦可卿,命丧中山狼的迎春,青灯伴古佛的惜春,风流灵巧的晴雯,善解人意的平儿,深情厚谊的紫娟,刚烈绝偶的鸳鸯,以死明志的尤三姐。这是一个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结局,这也是一组光彩照人的女子群像。她们似乎踏月而来,穿越时空山水,静静地立于世界文学的阆苑仙境,仿佛一首首美丽忧伤的歌诗,旋律一直在回荡。有人说,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用二十多部戏剧成功地塑造了二百多个经典人物形象,而曹雪芹一部《红楼梦》就完全做到了。由此可见作者的功底之深厚,这部书也当真算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鸿篇巨著了。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沈复《浮生六记》里的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其实我觉得不对,中国文学史中乃至漫长的真实历史上,一定是有许许多多可爱的女子:有才华横溢的、有温婉善良的、有沉静坚韧的、有豁达洒脱的、有端庄娴雅的,有聪慧清明的,也有钟灵毓秀的,缺得是有如沈复、曹雪芹那样一双平视的眼睛,那样一份记录的心情。所以,“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捻熄灯,无人共我书半生。”沈复把深情思念刻在了今生来世。“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曹雪芹把生命记忆写进了岁月长河。是他们在无痕的悲欢中拼凑往昔的碎片,找寻时间的影子,于那个清冷的世间,留下了她们来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