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有着太多太多令人回味的地方,以下主要是观照爱玛一生,从她的死亡中生发出的一二感想。
1.爱玛之死意味着什么?
幻想与现实的对抗,结果是爱玛的死应证了她的幻想的破灭。(两种生活方式的对决)
其中包含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也即就是爱玛作为一个个体与她身处的社会之间的一个交锋对抗,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对生存状态、对人生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两种人生活法的不同展现。
爱玛的是一种建立在书本基础上的加以想象添加的对她来说完美的理想世界,她生活在平庸的人的环境是在不断地去验证自己的已有的社会。而普通大众的生活就是一种平常的,波澜不惊的,按部就班的,甚至是平庸的随经历而去感受生活的方式。
爱玛的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她的那一套生活观的毁灭,但事实也不一定确是如此。
首先,爱玛是爱幻想,充满了浪漫,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与行动力的个人存在,在这个层面上,她自然的就是安于现状的平庸的人们相区别开来,她选择的是一种与普通大众不想契合的生活方式,而她的生活蓝图的主要构建的参照物就是她从阅读中,书本上所看来得来的,再加上自己独特的想象与感悟力,所以,她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以书本描绘的世界作为依托的自发的在头脑中形成的幻想世界,一个只属于爱玛自己的世界,她按照这个世界里的法则(也即就是自己的想象)来比照普通大众所生活的世界,来寻找她所渴求的爱情也好,生活的追求与品质也好,享乐也好。
然而,作为一个幻想的社会生活的人,爱玛的想象中的世界与大众所生活的空间是断裂的,爱玛不断地用自己的世界标准去比对,去寻找符合那样一种想象的完美的情感寄托与共鸣的男人,但正是这两个世界之间的断裂和差距,她是找不到的,在一次次沉痛的打击之下,爱玛也逐渐丧失了生的可能与动力,走向死亡。
而爱玛的死是否就代表着她的那种幻想中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是比不上直接地活在现实中的这样一种方式,这是不确定的。因为其实并不能确切地说到底哪一种生活方式才是值得过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完全合理的方式可以将二者进行划分比对,来决出一个高下胜负。更多的应该看到的是,这两种不同的人生生活方式带来的不一样的后果,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与存在的理由。两相比较的结果之一就是随着爱玛的死亡而引起的她所代表的方式的劣势的展现。
2.爱玛的肉体死亡与精神死亡。
促使爱玛服毒自尽的直接的打击应该就是来自债权人的逼债,走投无路。但透过这一个直接因素,可以看到它背后的东西。
一是爱玛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爱玛的欲望裹挟着她一步步迈入深渊。因为她的欲望,对爱情,对物质的享受,她的不好的追求,商人勒合有了可乘之机,这可乘的地方就是抓住了她的一定的虚荣的地方。
但爱玛并不仅仅是死在这样的一种债务的催迫的情形之下,更重要的是她的死是一种精神上的死亡,死在了压迫的平庸的找不到自己的情感宣泄地的环境里。在这个层面上,是平庸的环境容纳不了爱玛这样的超凡的不甘于琐碎与平庸的,与这个环境所对抗的人物。在这样的对抗中,爱玛的丰富的幻想、想象、浪漫、行动都逐渐地被打压,被破坏,在这样的环境里,她的一切精神上的需求是得不到满足的。精神上憔悴带来身体上的病痛,而她最后也选择了用身体的消失来结束精神上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