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蒙台梭利这个名字太熟悉不过了。但,这却是第一次读她的作品。
真的发现,通过别人了解蒙台梭利,不如通过直接接触她的作品了解的更为深刻。在未读过她的这本书之前,关于她的认识来源于课本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背诵的那些知识。说实话,那时对她的印象停留在“女博士”和“弃医从教”“蒙氏教育”这些词上。
但读过她写的这本书后,给了我两个深刻的感受。一是,对曾经记忆的那些刻板的知识有了理解;二是,蒙写的很实用,许多观点真是不错。(即使是20世纪的观点,但有些仍旧不过时。)接下来就从这两点细说。
对于蒙所提出的教育观点,主要是强调“内在的吸引力”,强调遵循自然规律,让儿童自然而然成长,并且在书中举了大量有关自然科学的实际例子来证明。
如,一种生物如果负担物种繁衍的使命,它就会改变自己和自己的习性。
对于当时来说,蒙氏教育观有很大的突破,破除了宗教神学的迷信色彩;但是,在她的观点中同样又是以宗教作为支撑的。(这一点并不矛盾,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可能脱离宗教)并且,在她的育儿观点中有些不太适用。但,总体上,她的教育观还是不错的~
接下来,就从中摘取,我认为不错的一些观点。
人在童年时受到的心灵创伤所带来的影响是持久而缓慢的,但是却没有人认识到这些创伤是造成人们成年后心理疾病的潜在原因。
这一观点,其实在很多案例中都有体现,尤其像一些心理学的电影。
而,书中提到的解决方法是与儿童打交道,学会观察儿童。
由于儿童与社会是隔离的,当一个孩子受到成人的影响时,他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成人,他的行为、举止就会与最亲近的人相似。这些能影响儿童的成人,往往是他们的父母或老师。
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成人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儿童的一切,这会使得儿童与成人的矛盾越来越多。最有效的方式是,成人要学会真正的理解儿童。
婴儿出生的第一个月里遭受的痛苦与压抑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他在这个世界中,世界却不认识他”,《约翰福音》中如是说。
满足婴儿的心理需要,创造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
儿童是自己的造物主。
他们可以遵照自己的意愿来实现,成人不必加以干涉。
一个正常的婴儿,从出生起就拥有语言能力,他在其他方面也都存在着这样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本能,也是一种积极的潜能,它与儿童所处的环境一起构建起儿童的精神世界。
很多儿反复无常的举动,是其长期受到成人错误对待的结果。
当儿童“发脾气”时,实际上是儿童一种内心紧张感的外在表现,是儿童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空虚感的外在表现。
让儿童感兴趣的不是找东西,而是在它该出现的地方找到它。
蒙台梭利强调“敏感期”这一词,在秩序敏感期起中,提出如上观点。
詹姆士说:“没有人能看到一个物体的全貌,我们只能看到物体的某一部分。”
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兴趣来看待事物,所以不同的人会看到同一件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在成人与儿童的观察中出现不同的观察视角。
成人更加注重整体,而儿童往往会关注细节,成人注意不到的地方。
儿童确实会被美妙的歌曲和钟声、风中飘舞的彩旗、耀眼的光线所吸引,但这些强烈刺激对儿童的吸引力只是外在的、转瞬转瞬即逝的,它只会分散儿童的注意力,而没有任何作用。
在现实中,往往我们会强调玩具等外在刺激可以促进儿童发展,可是在蒙这里却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很值得思考!
在儿童眼中,我们会多少显得有些无能和迟钝,因为从儿童的角度看,我们无法正确地理解他们的需要,我们不够关注细节、不够精确。
我们与儿童思维方式的差异如此之大,源于儿童与成人不能相互理解。
因为儿童比成人弱小的多,要想让儿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成人就一定要控制自己,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把理解孩子和倾听孩子的心声当成一项神圣的职责。
学会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你与儿童之间的距离会缩小。
成人在照顾儿童时,应该遵循一项准则,即成人应该为了成长中儿童的需要,放弃自己的优势。
如,在幼儿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大人应该考虑他们走路的速度放慢速度,当幼儿走不动的时候,停下来等待幼儿。
而不是,因为幼儿跟不上,就抱着他。不要以自己的视角来看待幼儿,学会尊重他!
如果一个成年人想要适应儿童,那他必须放弃自己的步伐节奏和目的地。
有些儿童会用激烈的哭闹来表示他们不愿让别人帮他们洗澡、穿衣,甚至有些歇斯底里。这些“任性”表现以及他们与成人之间的冲突都表示,儿童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成长。
在构建每一个教育系统之前,都必须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帮助他们发展天性。而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清除儿童发展的障碍。
我们关注的并不是方法本身,而是方法背后的儿童。
儿童喜欢的事情与讨厌的事情:
当我们跟儿童打交道时,他们对我们说的所以东西都全部接受。他们不仅接受我们的错误对待,而且当我们责怪他们时,他们也总会感到是自己错了。当他们察觉事情不对劲,会容易导致心理压抑、扭曲。
这一观点,确实是对的。不少案例中儿童的扭曲发展源于家长对他们的批评与打骂。
所以,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并清除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偏见。我们要保护那些有利于教育的品质,抑制那种我们成人所特有的,会阻碍我们理解儿童的思想与观念。
很喜欢如下两段话:
社会就像一列高速列车,驶向某个遥远的目标。我们可以把社会中的人视为车厢中的熟客。处于沉睡中的人性是阻碍人们前进的最大障碍。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在运输工具的速度逐渐提升和人们的心灵始终处于僵化状态之间,就不会存在某种危险的距离。社会变革的第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就是去唤醒处于沉睡状态的人性,迫使它倾听正在召唤它的声音。
父母不是孩子的创造者,只是他们的监护人。父母应该真挚地关怀孩子,将保护孩子作为最崇高的使命来履行。为了这个使命,父母应该将落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爱孩子的本能上的“灰尘”洗涤干净,努力去理解这份爱的本质。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深情外露,而不应该存在任何私心或懈怠。
这本书,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描述。一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根据年龄发展的顺序一点点的来说;二是,在讲述儿童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父母应当怎么做,如何正确的教育和对待幼儿。
此外,本身,比较喜欢的是,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很生动。不管是通过生物的例子还是孩子的例子都容易帮助蒙的观点。
挺有趣的一本书。接下来会继续看看相关类型的书。
教育儿童本身最重要的就是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