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在谈判前会建立一个类似的框架,通过一种“双重视角”建立谈判知识体系:时而“缩小焦距”,从更加广阔的视角观察全局,考察战略,比如,为谈判制订战略时,他会考虑到所有跟这次谈判有关联的因素;时而“放大焦距”,关注对手,对某个特定对象展现出超强的说服力。
注意,“双重视角”可不是一种固定的程序,先缩小焦距接着再放大焦距。它是一个不断来回切换的动态过程,这样基辛格就可以接连获得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信息。这两类信息相互补充,能够帮助谈判者更好地做出决策。
同时兼顾宏观和微观信息,是一种很稀缺的能力。有些谈判者很有大局观,会从宏观层面出发,制订出深思熟虑的战略,以此指导之后的谈判执行阶段,但他们可能傲慢自大,或者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些谈判者则专注于观察对手的一举一动,想从微观层面寻找突破的机会,却不知道自己的视野是遮蔽的。
这种“现实主义”谈判方式的核心是利益。评估局势时,基辛格尤其重视谈判的相关方最在乎什么,在他看来,“一笔既有吸引力也有可持续性的交易,必须能让每一方都获得一项重大利益,或是让他们看到,与不交易相比,交易真正的价值在哪里”。说起谈判中的利益,我们可能会想到金钱、人才等有形的资产。基辛格对利益的定义很宽泛,只要是谈判各方真正关心的东西,不管是有形的领土、军队、经济,还是无形的名誉、信任、交战停火,都可以被视作谈判中的利益。
基辛格怎样建立谈判知识体系?通常,与对手见面前,他会根据已经确定好的谈判最终目标,让自己的视角和思维跃过谈判桌的局限,去评估全局、考察所有当事方及其利益,然后精心安排谈判过程,让整个谈判形势更有利于自己达成目标。这个过程中,他会在“双重视角”中反复切换,不断缩小焦距关注战略、放大焦距关注人际关系。
在基辛格看来,美国要想削弱苏联和古巴在南部非洲造成的威胁,需要通过外交手段,说服南部非洲的国家拒绝任何外国对自己的干涉。要想实现这个目的,美国就需要在政策层面上反映出这个地区大多数人的愿望——结束白人少数统治。于是,促成罗得西亚从白人少数统治转变为黑人多数统治,就成了基辛格这次谈判的主要目标。
怎么制订谈判战略?基辛格的方法是,把谈判目标当作起点,进行“地图回退”,设计一场循序渐进的谈判战役。让史密斯放弃白人少数统治,既是这场谈判的目标,也是这场谈判的终点。于是,基辛格就从这个终点开始,一步步往回退,直到退到这次谈判战役的起点。
在地图回退的过程中,基辛格确定出了三个关键点。第一个就是史密斯,只有他同意了,罗得西亚才能转为黑人多数统治,他是最终谈判的关键。第二个关键点是南非,它是罗得西亚的支持者,也掌握了后者的生命线。1976年3月以后,罗得西亚非常依赖南非,它的经济和军事所需要的进出口贸易都只能通过南非进行。可以说,南非是拿下史密斯的关键。第三个关键点,就是怎么说服南非。
基辛格每次谈判前,都会建立一个谈判知识体系,不知疲倦地进行准备和研究,直到把纷繁复杂的谈判问题简化成清楚的基本要素,让谈判局势有利于自己这方。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简单并不是复杂的起点,而是终点。一个看似简单的结果,往往是最复杂的努力得来的。
基辛格采取了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在谈判时,基辛格承认自己为史密斯提供的交易没有吸引力,但这已经是他能搞来的最好的东西了。谈判休息时,基辛格也一直表示,他理解罗得西亚的处境,如果他处在史密斯的位置,会有多么困惑、多么难以决断。基辛格真诚而直率的态度给史密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关键动作是,在谈判的需求出现之前就建立关系。基辛格认为,“在你有所求之前建立关系是很重要的,这样在谈判开始或者有危机发生时,就能得到一定的尊重”。
这条秘密渠道不仅加强了基辛格与多勃雷宁的个人关系,也帮助美国和苏联达成了很多复杂、有争议的关键协议。每当美国与苏联的正式谈判陷入僵局时,基辛格与多勃雷宁就会利用私人渠道,达成原则上的共识。
如果你有机会遇到潜在的谈判对手,不妨先与对方建立个人关系。有时候,一次相谈的最好结果,并不是获得一个结果,而是尝试获得一种理解,为以后的谈判做准备。
每次谈判前,基辛格都会通过“双重视角”,建立一个谈判知识体系,他会不断缩小焦距关注战略、放大焦距关注人际关系。这个知识体系既是基辛格收集、处理信息,制定谈判战略、研究谈判对手的工具,也是他化繁为简的方法。假如你即将面对一场谈判,不妨问问自己:我的谈判方法是否包含了“双重视角”?如果没有,你可以尝试着同时从这两个角度来看问题。
最后,我还想给你说说本书作者的写作目的。他们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通过回顾基辛格应对过的重要谈判,准确地描述出基辛格的谈判方法。另一个目的是,评估这套方法的实用性,看看基辛格的哪些经验有助于当下和未来的谈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