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孩子正在念大学的家长来说。
你每周和你的孩子通几次电话?通电话会聊些什么?
你了解你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么?
你们是无话不谈的么?
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的父母并不擅长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甚至可以说,在孩子上大学之后,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几乎可以说已经中断了。
孩子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跟自己的父母沟通对话。
“我最近觉得很累,学习压力好大!”
“我觉得很心烦,一天到晚不知道做什么好!”
家长在听到孩子倾诉之后,90%会用下面的话来安抚孩子。
“要听老师的话”、“累了就要早点睡觉,别大晚上还跟别人聊天”、“平时多问问同学,加油,可以赶上来的”。
我们习惯性地一味催促孩子调整状态,却很少有人会关注“孩子,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压力,能和我说说么?”,我们更在意自己的目的,很容易忽视孩子内心的问题。
由于父母总是听不到孩子想要表达的重点,逐渐的,孩子会选择有事情不跟父母说,也就见怪不怪了。
如果有一天,你接到孩子老师的电话告诉你:“你的孩子可能有自杀的想法”,你会怎么想?
“我的孩子怎么可能会自杀?!”
在全国每年发生的自杀案件中,这恐怕是90%以上的家长在接到老师电话后会脱口而出的一句话
在某一期的TED演讲中,受邀前来的演讲人是克莱伯德女士,他的孩子迪伦正是1999年科伦拜中学校园枪杀案的凶手之一,迪伦和他的朋友在枪杀了13人之后,选择了自杀。
克莱伯德女士在事前也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事后她承受了来自受害者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失去孩子的悲痛与自责,她选择站到公众面前,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了我儿子的所作所为,他死之前的残暴之举,让我意识到,他早已不是我所熟知的那个男孩。事情发生后,人们会责问我:“你怎么可能没有察觉到?你是怎么当母亲的?!”直到现在,我也一直这样扪心自问。”,除了他父亲之外,我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最爱迪伦的人,如果任何人能预见到这场悲剧的发生,那个人应该是我,对吧,但是我并没有预见到。”
“在他去世的两年前,他曾在一本笔记本里写到,他在用刀割伤自己,他说他极度痛苦,并希望用枪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去世几个月后,我才得知这一切。”
“当我回收往事,我意识到我儿子大约在两年时间里饱受精神病折磨。如果有人能察觉出他需要帮助,我们明明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帮助他。我们应该持有一种态度,那就是无论他们如何否认或表现得多么正常,我们所爱的人也许正被痛苦所折磨。我们应该全身心地聆听他们无声的哀嚎,不带着批判的眼光,也不要急于给予解决办法”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印象,总是容易停留在孩子上大学以前,但往往低估了大学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一个人的能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部分的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或者说只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是了解小孩的。
许多父母只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上课成绩等这一类显性的指标,认为我的孩子只要能正常吃饭、睡觉,成绩还不错,就一定是一个健康、优秀的小孩。可事实上,存在心理问题却依靠自己的意志力维持一个看似正常的生活状态的学生并不少见。而且,令人绝望的是,往往他们维持的越努力,当平衡被打破时,他们的选择往往也越决绝。
也有一些父母,关注的是一些能够拿来当谈资的信息“我的孩子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是学院学生会的主席”,我相信这些父母是真的很爱他们的小孩儿,也是真心为自己能有这么优秀的孩子而感到骄傲。
“每一次,当我变得更加优秀,我就会更加焦虑,担心有一天,我会让我的父母失望,也怕自己还不够努力,维持不住这样的优秀”。
许多父母不会想到,自己表现出来的一些不恰当的自豪感与期盼感会给孩子带来如此巨大的心理负担。自然,他们也就更不会顾及孩子心中是否存在对于未来人生的迷茫。“成绩优异”、“学生干部”在父母的认知中是绝对值得夸耀的标签。但是在当今的社会,“成绩优异”与“学生干部”早就不能与“拥有成功、幸福的人生”划等号了。你的孩子即便取得了这些你认为很耀眼的成绩,却可能感受不到丝毫的快乐,反而对人生充满了迷茫。优秀的学生也有会自杀的。
不管怎样,对于那些孩子正在大学求学的家长而言,必须要慎重地审视这样一个观点:社会和大学的环境会持续地对每一个人施加深刻地影响,昔日那个成天欢声笑语围绕在你身边的小孩,现在是否在承受着你所不能察觉的痛苦,你不可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维持住彼此之间的有效沟通,尽全力理解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