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各大平台的付费知识内容里,时间管理这个课题几乎要被讲烂了,可是学的人可不一定都嚼碎了。相信不少人听了相关课程后,生活工作的安排可能依然一团浆糊。
李笑来有一个观点,时间本质上不属于你,可以被管理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由此衍生出的方法论极其简单: 排定事情的优先级,按照"什么重要"的原则管理自己。没记错的话,他在不耽误"正事儿"情况下能够每天看一部电影——多么奢侈的时间利用。
而近些年患有病毒式蔓延拖延症的人,十有八九,是把王者荣耀之类不重要的事做在了英文阅读等正事之前。
其实关于任务安排,我们在小的时候都有类似的经历。
记得高中地理老师兴致勃勃地讲自己女儿的"管理"能力,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那叫"先苦后甜";先看电视再补作业,就叫"先甜后苦"。小姑娘理解深入,从来都是写完学业再看电视,玩的时候没了内疚感,可以不必分心,倒也尽兴。
有意思的是,小孩都能释放这般"高效能",成年人怎么有那么多的拖延症呢?
因为小孩的家庭作业是老师每天布置的,完不成隔天就要挨手板,成年人的任务多是自己安排——缺少了外部强制性。
得到新来的美貌大王许岑分享自己的有效学习中有一点,是将所做的任务"严峻化"。成年人的复杂世界里只有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应的就是一张长长的任务列表: 英文学习、看护孩子、拓展人脉……和李笑来"干一行,爱一行"的洞察类似,我们需要处理工作之外的各种负荷,还要兼顾"长期",多数情况下并没有选择的权利。
兴趣这种事是小朋友的专利,请接受变老的事实吧。
如果家里的房顶漏水了,估计你也没有时间等待吧,修房顶马上会成为任务列表里的最优处理项。哪怕是设置的长期任务,其结果的显现也和短期无异——大脑对时间的感受其实并不精确。
这让我想起成年人(被多次强调…)的阅读习惯——要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形成知识的聚合,不同的书籍只翻有利于目标解决的章节。从序言看到绪论再过每一章内容的阅读方式,实现起来将会越来越困难。
一个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决定了任务的操作模式。
思考什么重要并优先处理重要的事,听起来不疼不痒的道理,践行起来总是没那么容易。最近,武志红的心理学倒给了我一些启示。
他说,我们的这一生,多数都是自己提前设置好的人生脚本,然后不断地重复同一个过程,是为轮回。最简单的例子,认为男人没有好东西的女人,现实遇到的所有男人的确没有一个好"东西"。这一过程中,如果当事人觉知不到的话,它就是不断重复的轮回。
同理,想要践行简单的道理并跳出之前的轮回,方法就是保持觉知(觉知是指站在第三者的视角观察自己)。
如果想要更改拖延症的行为模式,就先觉知这个行为发生的完整过程,包括它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和尾声,体会自己的起心动念。
比如,今天上午最重要的事是学习英文,于是你打开书本,感受到自己的开创美好未来的信念;不久,忍不住点开了游戏王者荣耀,告诉自己没事玩半个小时总可以吧,所以心怀忐忑地玩了半小时;半小时后,发现自己还没赢一把,你感到非常地不甘心,就选择再玩一会儿;一会后,妈妈就喊你该吃午饭了,这时你懊悔不已……保持对过程的完整觉察,感受每一个重要时刻以及背后的情绪和心念。
为什么要觉知自己的感受呢?
因为感受做为一种图像,它印刻在潜意识里并构成了行为的最大动力。
觉知这个过程后,如果你能勾勒出新的图像——修改之前的体验,就意味着新的轮回(循环)。
当你运用元认知能力,时刻评估自己做事的目的、效率以及是否重要,并创造出新的积极的体验,你会习惯于"先苦后甜"并优先做重要的事,释放出自己的高效能。
说起来玄乎,不妨在明天的任务安排中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