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
“孩子每次做作业都要家长守着,电视一看就是几个钟,不管是睡觉还是起床、吃饭都得家长催。总之,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得家长看着,否则,别指望孩子可以自己做好。”
听到这些,我就在想,别说孩子管不住自己了,成年人有时候不也一样:
早上闹钟响的时候,有些人也是会直接点击10分钟后再响;想运动又想着先买一套运动装,出门之后想着先走一段路,走着走着看到自己喜欢吃的面包,吃过面包后想着,唉,算了,今天就先别运动了,明天再开始运动。
你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其实,这些都是缺乏自律的表现。
我们都想拥有一个自律的孩子
没有自我管理,人生难以变得更好。——俞敏洪
每个人的人生高度,都跟自律密切相关。然而对大多孩子来说,自律属于稀缺货。
拥有一个自律的孩子,成了多少家庭梦寐以求的事。
我们希望,放学回到家,孩子可以主动学习;,电视不用关电源,孩子也不会主动去开;手机天天带身上,孩子也不会对它沉迷... ...
家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边那些有着巨大潜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都有着非常不错的自律能力。这种自律能力,可以让孩子一生受益。
这里也有很多家长会有疑问:同样是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做到自律,而有的孩子却要父母耳提面命才可以完成呢?
其实,孩子的自律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家庭后天培养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科学培养自律?
1. 抓住秩序敏感期,事半功倍
很多父母可能听说过秩序敏感期,(2岁至6岁)在这一时期,孩子会对秩序表现得特别敏感。
比如,爸妈下班回家,他一定要自己开门,如果不是,他会让爸妈出去再新再来一次。
比如,小玩具一定要摆放在床头的某个固定位置,如果不是,他会极其不适应,嚎啕大哭。
如果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逐渐脱离这种外在的固定模式,形成内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自我管理模式,即自律性。
如果孩子在秩序敏感期 的“特殊行为”被家长误以为“不听话”、“没事找事”,经常用批评、责罚的方式压制孩子的行为。这样会破坏了孩子的内在秩序,扼杀了孩子自律性的发展。
面对孩子的固执,首先家长应该保持耐心,不要轻易打乱孩子认为对的顺序。慢慢引导孩子摆放自己的物品:
垃圾扔进纸篓里,自己衣被自己理,醒来睡前都刷牙,自己鞋袜自己洗,每件事情要做完,所有物品理整齐……
同时,父母也可以利用这段秩序敏感期引导孩子形成一套固定生活方式。
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自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便孩子的动作略显笨拙,家长也要耐心等待,最终会形成好习惯。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这一时期,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律的能力。
2. 教孩子认识时间是关键
常常会听到一些妈妈吐槽自己训斥孩子:
“快起床,要迟到了,别磨蹭了!”
“把手机放下,不要再玩了!”
“再不写作业就做不完啦!”
“跟你说多少次了,为什么总是不听?”
对啊,为什么我们再三跟孩子强调,孩子就是我行我素呢?因为,在孩子的意识里,没有时间观念。
很多父母因为担心孩子迟到、浪费时间,会习惯性当孩子的闹钟,安排孩子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这种被动的安排,使孩子失去对时间的自主支配权,只有依赖家长的指令才会行动。
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自然也不会自律。父母要想孩子变得自律,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孩子。
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就是自律。只有让孩子自己主动支配自己的时间,才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时间观念。
让孩子自主支配时间,并不是放纵他任意玩耍,而是家长要和孩子共同协商一个合理的时间规划。例如:洗漱、学习、娱乐的时长,让孩子自己设定目标,并承担不守时的后果。慢慢的家长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并独立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不能忽略对孩子的肯定与鼓励,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需要被看见。
3.自律的父母,孩子都不会差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鲁道夫·斯坦纳在《童年的王国》写过,孩子在七岁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
一个妈妈向老师请教:“为什么我的孩子从小就不爱看书?”
老师问她:“你平时看书吗?”
她回答:“很少看。”
老师说:“从今天起,你每天看书,不出半年,你的孩子自然会看上读书。”
在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观察和模仿的对象,他们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毕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比不过“身教”这两个字。
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将生活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孩子自然就会心领神会,最终通过模仿与学习,成为和父母一样自律的人。
自由即自律,自律是最大的自由。——康德
孩子未来自己的路还是要他们自己走,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想要孩子在未来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自律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培养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即解放孩子,也解放家长自己。
自律是孩子迎接开挂人生的最佳姿势,家长努力掌握一些恰当的教养方式,总会事半功倍的。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如果有问题可以留下评论或者私信哦,我尽力去解答,欢迎分享,谢谢你!)如果想了解更多训练孩子思维,培养孩子思考习惯的引导方法,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哲耳思维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