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这一生活成一个道理

一只孵化成熟的雏鸡,本能的啄破包裹它的蛋壳,然后发现了一个比蛋壳内部大无数倍的世界供它在今后生存,它心安理得的在这个世界中安居。

假设这只鸡也有主动的意志,那么鸡喙敲击蛋壳的时候,就是对它的世界边缘的探索,和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一样,它成功的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从此鸡喙可以只用来吃食了。

但人却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边界永远存在探索的欲望,触及一层,突破一层,再探索到下一层,无限反复,就和被无数蛋壳包裹着一样,明知不可能有最后一个蛋壳,但既然明白边缘之外一定有未知,那么就永远值得去看一看。

如果我们将能感知到的世界看做是可以变形的蛋壳,我们感知它就存在,我们不去感知,世界就和一个鸡蛋壳的内部一样黑暗,谁也不知道这个世界有什么。这个多变的蛋壳就是哲学中的的表象,所谓世界既表象。

有的小鸡很聪明,可能掌握了人类才有的抽象思维,通过对局部蛋壳的探索,领会到了整个一层蛋壳的全貌,这就是理念。其他的小鸡由于能力上的差异,只能用鸡喙一点点的触碰蛋壳,当然也可以啄自己,所体会到的感觉就叫做知性。在不断的感觉中,获得的印象就叫做直观。

知道了这些概念,你就基本上了解了叔本华最重要的一本书《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叔本华称这本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

尼采说:当他把这本书带回去之后,把它当宝贝一样的阅读,然后屈服于它的强大,崇高和天才的魔力之下。

鉴于如此深沉厚重的广告词,我们也需要认真些,让小鸡先退场。

如果我们不在把小鸡当做主角,而把人(所有人的统称)当做主角,这个主角就叫做主体。外部世界,包括某个人或群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行为就叫做客体。主体所能感知到的不是客体本身,而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表象。当主体将自己的身体变为第一客体,外界变成被第一客体感知的间接客体的时候,(就如同台球中的间接撞击)就产了知性。

这个概念不是指某个美丽,有内涵的女性,是一个和性别无关的哲学名词。

知性是一种和性别无关的能力

知性是借助感性来构建事物的因果关系,将碎片化的感性信息用简单的方法联系起来,经过这个加工过程就形成了直观,瞬间获得的顿悟。滞后的理性在此时才能将这种顿悟用概念体系进行抽象化的固定。

由此可见。

对感知做出反应,并且最终形成理性的思维,其中有一个过度叫做直观,这是最有认知延展性的一个阶段。不会固化为文字,观念,也不流于空洞。如同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也要将语言、经验还原成直观状态,并且不断接受、容纳丰富的新信息,形成新的可贵的顿悟,再反过来更替自己的理性认知。

理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借用语言文字体系,形成固定的概念表述,然后建立区别,规定用法。当我们直接把理性系统中固定下来的知识、道理用在具体的问题上,就出现了问题:体现为生涩、迟钝、格格不入。

因为理性思维形成的概念只是理解世界的工具,不能直接通达真实的存在。如同春天以至,你受不了春暖花开的诱惑,红杏出墙,不对是出门踏青。虽然动词是踏,但相信你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感受鞋底的弹性,而是鞋外的生机。

理性思维中固化的道理,如同我们的鞋子,只是我们认知表象的辅助,它的最终作用是完成规划,但在进行建造前被脱下。米开朗基罗向教皇解释如何雕刻出这么伟大的作品时说:"只是去掉了不属于大卫的部分。"万物有自己的表达,不应该施加人为的理性,才能体现出自然,也就是展示出和世界最贴切的直观状态。

艺术是在表现直观

我们不否认理性是给人类的一份馈赠,它如同一份记录,始于个体还未诞生之时,来源于与之前群体世世代代的轨迹。但为了简化,就得求同去异,很多信息因此必须牺牲掉,找到最容易被认同、被印证的体现某个局部的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可以解释当下,预示未来,但遗憾的是它并不全面,因此总有意外让规律断裂,如果我们对这种规律笃定不移,将陷入迷茫和痛苦。

残酷一点说,所谓的直观状态是一座孤儿院,理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有道理,就像把我们牵引到那里的手,你不知不觉就找不到它了。因此道理的最终目的是否定并重建个体化的智慧,或者说重建通往直观的入口。

如果理性不撒手,入口就永远是关闭的。会制造出一些较真呆板的人。当他看到眼前一片海的时候,要先搜索海这个概念,在大脑中进行抽象的比对,当概念和信息相符,才能心安理得的认为眼前是一片正经的海。

此时如果旁边的人说了声“呀,大海”,他没有直观状态中的灵活性。需要重复同样的独立认知过程,最终认定别人说的“大海”,和刚才自己想到的“海”,以及眼前这片海是决然不同的,所谓大海不是海,因为“大”不好规定。用叔本华的话说这种只有理性思维的人就是迟钝。

但是当这种行为不是某个个体的行为表现的时候,迟钝并不明显。例如要他国的外交大使进行三跪九叩礼仪,否则不能觐见。再例如为了不破坏风水,要用马拉火车。还有要为了竞选胜利而不敢反对已经极端化了的“政治正确”,甚至不得不同意男人只要愿意在心理上当女人,就可以进入女厕所。

事实上道理是永远不能实践的,因为它是一个抽象的体系,而实践是具体,形象化的行动,中间需要一个大厨将材料进行烹饪,这个大厨就是直观。

从直观到概念的过程就如同从一个漏斗上倒水,水就是直观,而概念就是漏斗口的流过的水的一层层横切面,格式化了直观。如果要从概念到具体的表象中去,需要把漏斗倒过来,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还原出真实的状态。这是极其有难度的一部,如果没有自己体验过从直观形成概念的过程,基本上不可能还原出来。

同样,我们不能想象某个人不经过实践,仅仅凭借概念就了解这个世界。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春天的人来说,你无法教会他到底春天定义着什么。虽然通过已有概念可以侧面进行描述,但终究是一个人造的替代解释,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孤立的。如果没有直观的基础,对于枯藤老树昏鸦这一类的句子,只能理解为三个独立的词。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言外之意,画外之音,是不能用理性思维去追索得到的,只能让理性在追索的过程中,溶解在直观的世界中,一切信息才会慢慢的浮现。脑子里只有一堆道理的人,如同只会进行符号运算的计算机,即便理性决策能力到了Master的程度,也不会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形成不了直观,也就不会认知到“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因此无法产生人类一样的意识。

人工智能是否能产生意识?

直观是理性和知性的结合点,一个是具体散落的信息,一个是空洞严密的概念,本不可相遇,无法统一,直观将感性收拢,让理性拆包装、接地气。直观如同他们矛盾的投影,一瞬间重合后,又将它们归还,增加了理性的厚度,增添了感性的沉稳。

我们常听一句话:“最具有智慧的人能够包容对立的思想,并且不影响其决策”,在我们熟悉的道理中,有很多矛盾的话。比如有的书中告诉你,坚持到最后的一定能成功,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成功之前。但另外一些成功人士介绍经验时强调要敢于放弃过去,否定自己的当下,永远去寻找新的机会。又比如一些两难的提问:主动结交人脉好还是先提升自己的价值重要?多元发展好还是专注一隅更有竞争力?选择任何一方,都会有数不清的事列支持。各种矛盾的主张自成道理,让你迷惑、不安,找不到一个行事准则。

实际上你根本不需要行事准则,不去做事,只喜欢空想的人,才会需要一个仪式、一个准则来获得安慰。当你处于具体的事务中就会发现,世界万物本就是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根本没有办法做到泾渭分明。所谓矛盾只是理性思维的矛盾,在感性世界中是统一的。

理性世界中,明确对立的理念对互相侵蚀,当你不断的强化某个经验的时候,并且越来越觉得正确的时候,你实际上已经残疾了。所谓的举一反三是拿着锤子找钉子,世界上永远存在可以优化得更好的方案,但你执着与一种便利、狭隘的处理方式。

理性是一种工具,我们应该先掌握主旨再挑选最顺手的工具组合,而主旨是由感性直接生发出来的,能够感知到就可以化解问题,感知不到,就只能用理性这个探测工具去一点点探测,圈定。

这个过程就是建立心理表征的方式,表征这个词一直都没有一个全面的定义,各种学派的阐述角度都有一些道理但都不全面,这里对目前的各种定义做最大程度的整合,可以将其理解为: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获取、反馈、印证的信息集合,并形成了阶段性的直观印象。

有的人心理表征是固化的,将认知中的概念和信息集合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对应联系,无法包容矛盾的概念并存,一定要分出一个对错才能心安。有的是开放的,不同的信息集合可以同时指向多个概念,并且随时重建联系,概念只是信息的阶段性载体。

我们知道最好的学习外语的方式是进入到一个语言环境中,通过实践和互动,各种信息不断的和固定的发音及应用场景进行联系,加工成心理表象,掌握后马上就会灵活应用。而传统的方法学习外语,顺序是反过来的,需要先记住单词的意思和发音,应用法则,然后再去通过阅读材料巩固,心理表象难以建立,即便记住了也只会比较死板的应用。

知性获得的信息非常杂乱,但是形成了心理表象后,马上就获得方向感并筛选出决策。

同样,理性的作用还原溶解到类似心理表现这样的一个中间阶段中去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溶解后的状态将无法区分哪部分是理性的,哪一部分是知性的作用。

就和一碗粥一样,已经不是单纯的米和水了。虽然分别加入了这两样的东西,但现在它只是粥。任何理性的道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只在原始阶段单独发挥作用,一旦进入具体问题就不是单纯的道理能决定结果的。在这个直观的世界里,任何道理都可以被融合被利用。

理性是人所特有的高级思维,他让我们最终站在了生态的顶端,一个人的成熟标志也是理性成分越来越大的过程,是一种最高级的思维方式。通过它我们掌握了科学,创造出了技术,让世界适应我们的意志。但是这种看法是粗糙的,每一次人类的进步,甚至是一次微小的实践,都是理性和知性的配合才完成的,甚至是掌握一门普通的技艺,也不可能单纯的由理性来完成。

当我们记住了一种技法的要领,看过很多案例,携带着标准化的法则去分析这些案例,得出对应的应用关系,似乎掌握了它,但实际上所有的努力并不能让你很好的获得一门技艺。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材料、习题为了迎合法则都是加工过的。而现实中的材料是原始状态,并且存在的不明显。如同你从拿着一本红烧鱼的菜谱,准备实践一次,但鱼不是现成的,它们在对面的池塘里,你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得到一只鱼,但菜谱里根本没有写。那么,你真的还需要一本教你捕鱼的书吗?我们不要指望将所有细节都用标准化的规定来落实。

如果不实践,想象的细节越多,问题也越多。

理性不能凭空建立,也不需要直接的深入到事物的底层,否则那种不确定性是对理性的最大折磨。理性稳定准确的前提是假设了一个确定性的世界,限制了很多自然条件,但是我们真实触及到的世界是变化多端的,无法准确的描述的,我们事实上不用完全了解他,只建立一个个性化的表象就可以,他足够完成和世界的对接。

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不是要打开那个装满妙计的锦囊,它会让你无所适从。而是在先验下,开始观察、实践,找到触发锦囊的条件,并在种种方案中,自己挑选出来一个。这个触发的过程必须有知性的基础参与。知性越强大,挑选的就越切合现实。

如果你拒绝这个过程,沉浸与理性世界中,所有的信息被理性加工过并安放的整整齐齐、规规矩矩,你所处于的状态就是精明的迟钝。这种状态让人陶醉,并且会自然生发出来一种优越感,让自己失去判断力。

是否进入了这种状态?可以通过以下标准进行自检。

语言中的词句开始固化,为了表述准确,喜欢用书面语,高频词。看事情的观点变得坚定,哪怕和事实有出入也认为最最终会印证你的想法。比如有的人认为房价早晚会降,上升永远是暂时的。新的信息不断印证着自己原有的理念,这些理念和经典一样在任何场合和时间中都光芒四射。

觉得自己是预言家,该出现的东西无一不出现,只是景象的重复,毫无创意。生活的细节都是在证实已经经历过无数次的体验。

虽然在学习,但是新的概念反复看也记不下来。这是因为概念和概念之间直接粘连力度很弱,无法像感性世界中的信息,自发的增长,出现了非常多的连接点,并且携带声色。

对于别人的问题,只能给予直接简单的回馈,导致交流迅速的被终结。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象世界,脱离个体的感知谈及外界是没有意义的。将对方的概念带入你的表象,并且在对比中发现看世界的不同的角度,体验到他人的立场和诉求,就是一次感性的训练。之后你会很容易的在共同点上引申,而不会既无法理解也无法产出得体的语句。

如我我们判定进入了这样的状态,是否有解药?叔本华给出了答案:学会欣赏艺术和修炼气质。

叔本华说:艺术最终获得成就,还需要由直观来体现,概念只能指导艺术中的技术部分,真真的艺术都是从直观出发的。甚至诸如社交中所体现出来的气质风度,概念也只能防止粗暴自私自利心和兽性的发作,而风度翩翩,善良真诚的气质却不能从概念中得来。一切伪装和虚情假意都是思索的产物,虚假的东西不能持久,因为最终会露出破绽。

叔本华在对理性和艺术关系的思考中认为概念只是艺术的守夜人。它点好灯,铺好路,等着后来人走出自己的独特和精彩。用概念描述出来的技术,只是一种向艺术本身迈进的固定修炼途径。只能是一条公共的通路,而在路上能看到什么风景全部依靠个体的感知。

艺术最后呈现的是一个人综合的,不可完全描述的直观印象。如同最好的文字绝不会不留想象空间,它只是一种指向,每次重复都应该有不同的感受。

一个在博物馆里展示的粪便,和一个路边的牛粪在理性看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在艺术感上是不同的。你是感觉粪便在扑向你从而产生排斥,还是认为这是地球生态的一部分,它携带者为自然表达的使命。后者暂时的没有加入自然的新陈代谢中,反而被用比黄金还贵的价格购买。装在罐子里的大便本身必定不会如此昂贵,昂贵的你感知的世界在粪便的背后是如何展开的,如果也是美好的,那么这个入口就是有很高的价值的。叔本华把这个将背后的世界称之为理念,极其难以获得,只能在艺术中偶尔的被体现出来。

曼佐尼的大便,比黄金贵40倍

他认为: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知,传达这一认知也是它唯一的目标。艺术调动他人的感知脱离概念体系,脱离了个体,脱离了因果,对整体信息瞬间的获取,就通达了理念。

通过对艺术的学习最终会改变你的直观世界,服用叔本华的第二张药方:修正气质。

反复的修炼礼仪并不能提高气质本身,因为风度和真诚不是通过重复某些特定的语言、动作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你的态度,在和世界的交触的刹那就已经注定了,这种直观映像是一切行为、思想的基础,自然而然的映照在你的行为中,而如果你想反过来修正行为,只能表现出虚伪和牵强。

就好像要在寒风中表现出来被阳光和煦的温暖一样,你带给别人的感觉不会被你的刻意修正而改变,礼仪终究只是一个局部工具,他能显化一些特点,但对于世界本身深层次的,隐形的东西,它是无能为力的。

气质的修炼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能够让你速成的只是外表,只是行为,气度和仪态不可能有一日千里的改变。换句话说,外表、语言行为都是孤立的存在,只要刻意调整就会改变。但是气度和仪态展现的是自己和环境、和他人的关系状态,是可变的自我认知和外界长期互动才形成的,理性只能形成最后的判断,而参与不到过程中去。

同样,例如真诚这样的美德,叔本华也认为不是从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的。

伦理行为以“感”为依据而不是以概念。

也就是说,行为出自人们的直观,而不是概念。理性不是美德的源泉,它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下定决心,正确看待表象,抵制意志的一时薄弱。

最崇高的美德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的屈从,一种不建立在个人私利上的,感知到了每个人都是关联在一起的整体。在维持这种意愿中,理性开始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即便受到打扰,即便面临痛苦也能保持和前期行为的一致性。

然而,我们有些遗憾的发现,叔本华提供的方法又是一道菜谱。结果很美好,但是没有通向那里的阶梯,很多人在自己搭建阶梯的时候意外掉下来,再也没有继续攀爬的兴趣。

我们还是忘记解药,回头看看病症吧。

事实上单纯的凭借理性系统中的道理、概念在具体问题上显得生涩、迟钝,是由于理性系统在底层将本来联系到一起的事物,用自己的模块化工具切割开了,并且跳不出自己设定的模块的边缘。

这就如同一个经典的段子,一位有名望的哲学家收到了一个教养很好的美丽女士的表白,他惶恐不安没有答复,然后开始建立模型,分析接受这份感情的利弊函数,经过反复运算,十年后也难以得出一个能都推动决策的结果,最后干脆听从感觉,来到了那位女士的家里,发现曾今的爱慕者早已成为他人之妻。

这个杜撰的段子体现了很多具体问题上理性的局限性,实验室思维的缺点。在自我设定的模块之外,暗潮涌动,博弈的局势一旦改变,任何利弊都需要重新的理解。结果永远在变动中摇晃,不会安静的等待理性的运算结果。当恋人已经嫁人,模型的底层假设都瞬间坍塌。

因此我们要有一种恢弘的理性思维,它开放、不专制,灵活的和直观世界对接交互,万物不再是枯燥的道理和符号,而变得无比鲜活。

我们如何拥有这样的思维?叔本华早就告诉了我们:刻意的联通。

先讲一个叔本华提出的最难理解的概念,事实上他都不能精确的定义。叔本华认为表象背后是可以联通一切的强大的真实的存在,它不受时空约束,不用尊重任何的逻辑律,存在与万物而且永恒。叔本华叫做意志,康德称之为物自体。你可以理解成中国的道,理解成佛学中的缘(释迦摩尼悟道时最重要的一个突破就是辨识出了了时空的假象),理解成宇宙大爆炸时的奇点,总之是一种蕴含一切的极限状态。万物被他生成而不能决定它,只能反映出它,称之为表像。

当表像能够联通,并且达到一种瞬间的极致状态对意志进行了全面的映射之时,就获得了理念。只可惜这种顿悟一闪而过,心理学中,对“巅峰体验”有类似的说明。

强大的理性在我们获得智慧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它将我们送到直观世界中去,让我们少走弯路,抵抗无效信息的干扰,如果它还能够自我批判,自我成长,就更容易在直观世界中发挥作用。

之后,概念的边界被打通,事物不被任何层次定义,而是所有的层次一起涌现,细节变得清晰但又不止是局部的,因为那个叫意志的整体无处不在,从而生发为新的认知和决策。

可见,最有效率的思考方式是不断的联通,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感知、思考、积累,最后得到顿悟,但顿悟不是所有人的目的,我们能够达到“脱钝  “就可以了。

但是,请不要像很多思维训练提倡的一样:拿出一堆东西去找共同点,以为这就是联系。如果你愿你,你会发现找到很多毫无意义的共同点非常的容易,这只是将一种巧合在不同的范围内,变成无数种说法而已。

这种练习应该反过来,通过一个内容,不断的延展,发现意外。并以此为机会,培养出新的枝叶,不断的分散,最后你会看到这些脉络都指着根基。这个根基是一个抽象的点,并不真实存在,当你不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反而会更加擅长利用它。

具体到思考某个特定的问题,我们可以全方位进行发散。

比如对一件事可以做这样的思考:一个人的利益诉求是不是如他所说的?它的背后有多少种可能?是单纯的个体诉求,还是整体诉求的一部分?在什么极端情况下这些诉求可以逆转?(可以看看《芈月传》的某些情节感受一下。)诉求的趋势受什么可见的因素影响?满足诉求后会产生后续的一些影响吗?在这样的发散式的逼问下,你会感觉越来越孤独,因为任何道理都没有办法再帮助你,你要激活的是你的先验智慧。

芈月出其不意逆转逼宫危机

先验是先于经验的一种认知,在学习、经历、接触前就已经掌握的一种认知,但它非常模糊,不可表述,一旦表述就变成经验了。很多人解释为,这是进化中留存下来的不被察觉的记忆。我们不如更进一步的理解为,这是形象化的感觉信息暗中进行的联通,它避过了我们理性思维的察觉。

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是很多兵法的终极注解。这句话再也无法向深层解释了,因为先验无法具体的描述,如同美是不可解释的一样。没有人具有同样的审美观,它也是一种先天经验在后天的具体化。

反过来如果压制先验系统,感知就很容易偏向某些概念,并去迎合这些,导致美的偏离。比如金钱大厦等冲击美学体验的大厦,它也有迎合,也在创造自己的和谐,迎合之趣,存乎一心。

个性建筑金钱大厦

通过有意的联通,理性不会变的过于固执,先验系统也会有不断增长的机会。放弃对概念、对错的执着,才能进入直观的世界中,找到顿悟。道理只是人生的工具,千万不要用工具来定义你的人生,即便有的道理似乎是黑暗中的灯塔,它也只是个方向,而你万不可当做目标点去撞击。

灯塔是方向也是危险

ps:最后给大家留下来一个很古老的问题。

一个养蜂人安置蜂箱的地点和一片果林相邻,这种地理优势给果农和养蜂人都带来了利益,蜜蜂采花粉酿蜜,果树被授粉结出果实。但是有一天养蜂人MBA毕业了,突然顿悟,自己的蜜蜂实际上为果农创造了收益。没有蜜蜂授粉,果树怎么能有果实呢?因此向果农所要部分报酬。但是果农也不傻,认为养蜂人得到的蜂蜜应该也有自己的功劳,如果蜜蜂没有地方采花粉,怎么会有蜂蜜呢?纠缠不清下,这个请教当地长老,没想到变成了充满争议的问题,你有兴趣提供你的答案吗?

你可以用对照试验,理性建模的方法,分析出授粉,和采集花粉两个因素对最终产出收益的影响比例,然后进行利益分配,但这种工程学的思维真的合适吗?

如果不合适,可以从下面的选项里选择你所受到的启示。

A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B构建和谐社会应提倡互利互惠,共存共赢.

C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应实行强有力的调控.

D市场经济要求各市场主体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答案选自某儿童教育网站。

希望你——没有做出选择!答案理性的让人颤栗,这样的题目培养出来的精英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不知道多少座金钱大厦类的建筑。

愿大家:

少一点对道理的坚持,让思想更鲜活有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684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14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214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8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96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6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7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9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346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4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66评论 1 33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2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1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7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01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语言与精神分析 四川大学哲学系 霍大同 第一讲 1999年3月1日 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题目,我准备讲的课的题目是“...
    团的花园阅读 5,375评论 0 19
  • 原鄉人 · 野趣 初晓映彩云 轻雾...
    念她心阅读 197评论 0 0
  • 文|榆雁 偏爱那样让人面红耳赤的词: 唇齿相依、耳鬓厮磨、交织缠绵。 故事的开端总是相似:暖色调的暧昧,烟圈散开;...
    榆雁0328阅读 127评论 0 0
  • 浚生终于第一次在片中指责了凌玲“吃相太难看”,看的电视机前的一众太太们虎躯一震,大快人心。 是啊,吃相难看这句话我...
    公子慕蓉阅读 361评论 0 0
  • 一.如何调试IE浏览器? 1.IE7及以上可以使用开发者工具,IE6以以下可以通过添加border的方式。 2.采...
    疯小儿阅读 39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