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山
春分前后,风吹草长,柳条染绿。
春风吹来,天上多了五颜六色的风筝。或大或小,或高或低,伴着地上嬉戏欢快的声音,风筝们在风中翩翩起舞。
风筝放的好的人,可以三下两下放飞一个。放的不好的人,使出再大的劲,也只是低空扑腾,有的干脆就是个倒栽葱。
不过,愿意在这阳春时节走出家门,置身旷野的人来说,放风筝只是一个借口,一个由头。有了它,人们才好约三邀四的走出来,享受这暖而醉人的春风。
这一点也与古人的情志相契合: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只要高兴就好!不在乎以什么方式高兴。
驻足在岳渎阁高起的亭子间,略带俯视的看着草甸上欢笑的人们,一会儿功夫,他们的高兴感染到了我们。看着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风筝,瞬间觉得我的情绪也随着那风筝的变化而变化。兴奋、激动、遗憾、沮丧、羡慕、高兴。
远处看着终究不很惬意,走进草甸,亲身感受一下,才是真的过瘾!
离我们最近的是一对儿父子,小孩也就九、十岁的样子,他爸爸一看就是个放风筝的高手:助跑几步,嘴上说着,手上抖着,三两下的功夫,风筝越飞越高,手里线就快到尽头了。
风筝飞的正好的时候,他就开始收线,看样子是在教他的孩子。
他一直在强调线于风筝的作用:手里的线不能绷得太紧,也不能太松。一抖线紧,一抖线松。边抖边跑,迎着风向,趁着风力,抖上几下风筝就飞起来了。
他一边放着风筝,一边给儿子讲解。其实这放风筝和你们在学校是一样一样的,你们娃娃就是一个一个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风筝,你们老师就是牵引风筝的一根根线。风筝在地面的时候,翅膀受力很小,这时候需要线的牵引,就好像你上幼儿园的时候,需要阿姨老师的帮助。上了小学,这风筝也从地上慢慢飞起来了,线绳拉着它到高一点儿的空中,风也大了,风筝受力较大,把控不了方向,需要绳线的引导。这就好像上小学初中的娃娃,需要老师管教。
这一紧一松的配合着,风筝没有不高飞的道理。
按照父亲的指教,儿子手中的风筝经过几次折腾,也飞了起来,虽然没有他父亲放飞的高,但这么快就领悟到放风筝的诀窍,已经很不错了。
收了线,孩子高兴的手舞足蹈,还要再放。父亲更是高兴,但不单是飞起的风筝。
是呀是呀!真的是这样,在我这个搞教育的专业人士面前,他的放风筝理论真的惊艳到我了。
这放风筝还真的和学校一样一样的。老师就是那根线,学生就是那风筝。他们是一对儿互相摧残而又互相成就,互相挑剔而又互相包容的矛盾统一体。少了绳线的风筝不能享受高飞的快乐,没有风筝的绳线,没有了人生价值的实现。它们的结合才是成就了最好的彼此。
互拉互扯只能原地打转,相辅相成才能一飞冲天。
我瞬间明白:原来带线的风筝才能飞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