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开学以来,我在MOOC订阅了两门课程,一门是《文献检索》,一门是《信息素养:效率终身学习的新引擎》。
两门课程都是关于海量信息化时代,如何更好地进行有效信息的收集与管理,但又各有侧重。《文献检索》是针对学术研究方向的,《信息素养:效率终身学习的新引擎》则更加普及化、大众化一点,讲述一些学习资料的收集途径与方法。
从九月份开学到现在,我已经大致听完了《文献检索》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防止自己研究生期间学习方法有问题。因为要阅读一些论文文献,所以借鉴一些专业研究人士的方法可能会提高学习效率。
可是,等我大概把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内容看完之后,整个感觉就是有点蒙蒙的。第一遍听的时候主要把针对自己有用的内容记下来,准备之后再来实践学习一下。
可是,等我全部课程听完之后,发现两个问题:
1.相关论文网站的专业检索方式其实还不是很懂。
2.课程中说的文献管理看上去很专业,很高效,但其实用上手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可以平时自己多练习练习。但让我感觉很麻烦的是第二个问题,我平时阅读论文都是下载下来用纸质稿做笔记,然后用自己的方法将文件整理到一起。
听了课程之后知道有一些比较专业的文献管理软件和文献分析软件,我就花时间在网站找资源,下了资源之后发现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
上知乎找大神的帖子,一看,一个软件有这么多注意的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都需要自己一个一个的学习。
我默默地收藏了大神的经验贴,然后关掉了知乎网页。
回头细细想这件事,一开始明明是抱着优化学习效率的目的去学习课程的,可是到今天为止,我都在一些所谓的管理软件上花时间,这真的值得吗?
难道,我以前的文件管理与记录都不对吗?
后来,手机知乎APP一有类似的话题都会发提醒给我,没有具体点开文章,只看标题,就发现同一个学习软件分享的帖子对其看法都不一样,有的甚至截然相反。
但是,不同的分享帖子下面都是上千的高赞,甚至有些关于研究生期间如何提高学术能力的经验贴方法都是相反的。
这引起我的思考,难道所谓的学习方法真的很重要吗,或者有我们口中所谓的那么重要吗?
2.
好像从小到大,不管老师,还是家长或者同学(包括我们自己),都会说学习方法很重要。如果我给“方法”这两个字换一个更加功利化的词语,那就是“技巧”。
什么叫技巧,就是能够让你学习少走弯路的,就是追求简便高效的途径,就是不用花太多功夫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效等等。
总结一下,技巧与“捷径”、“省事省力”、“高效果”这些相联系,隐含着一种想要不劳而获或者一劳永逸的心理。
比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各种知识付费课程层出不穷,大部分的课程都在以人们想要短时间就能获利的心理为切入来宣传课程。像一天5顿,一个月照样甩肉22斤;每天工作2小时,月入20万;每天10分钟看外语片,一个月跟老外流利沟通;每天读书1小时,躺赚50万......
这些课程的宣传噱头都是以小博大,告诉人们你只要来学习我们的课程,就能够用很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
但实际情况是,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特别小,即使发生也只是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可能。
这是我们在网络课程上发生的事,但其实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也会发生。
比如,老师让你写一篇小论文,你总要会问老师到底要看哪些书,甚至要具体到那本书里的哪个知识点;
比如,你学习一门外语,会买很多的资料书籍,好像每个方法都想学习一下,看哪个更省时省力;
比如,小时候学习写作文,总会看很多好词好句好段落甚至素材类的书籍,而我们都知道一篇好的作文靠的课外的阅读质量,靠的是长期一日日的文学积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开车的时候,导航语音总会不时地提醒你,有用时更少的切换路线,需不需要切换当前路线。
然后,我们一听,还有更短的,那就切换吧。后来等你再驾驶一段时间,导航语音又提醒你,发现更少时间切换路线,需不需要切换当前路线。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切换一次。可是,你发现尽管你按着导航语音的提示切换成更少用时的路线,可时间还是没有节省,有时候甚至更长。
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当你每切换一条新路线,你必须先为新路线花上一些额外到达的时间。
等你花了时间,刚刚步入新路线的轨道,你又被提醒切换路线,这样你就需要再花费额外的时间步入到新路线上去。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其实你一直在每条路线的起始寻找阶段上花费太多时间,而如果你一开始沿着一条路走,时间反而更节省一点。
因为每一条路线可能就是某一段路程比较节约时间,而不是全程,但你恰恰把时间浪费在不断寻找新路线的起始阶段。
这和学习是多么相似呀。
总想要选择便捷的方法,而每一次尝试不同的方法,就意味着放弃之前全部的学习方案从头再来。结果就是一直在挖洞,而每一个洞都是浅尝辄止,而不是笨拙一点,深挖一个洞。
3.
我自己也相信,无论学习什么,能够找到一些高效的方法是再好不过的。
但再好的方法都是建立在每门学科基本概念清晰的基础上,才能够成立的。
搞清楚每门学科底层的概念原理,在此基础上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一些高效的方法。
比如当你学习摄影,就需要先了解你手中的摄影器材;其次,摄影的基本学习要素,比如构图、光影、色彩等等;最后,在这些基本概念清晰的基础上再谈更深层次提升的方法。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基础打不好,再多的方法都是徒劳的。
4.
再回过头看,方法是不是真的很重要?
方法是很重要,但是没有我们所说的那么重要。
与其不停地寻找方法,不如马上行动。
所有学习的成功离不开两个:一个是坚持,一个是策略(方法)。
而在我看来,坚持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一个人能够一直一直坚持去做一件事,在一个领域持续投入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因为坚持本身就很难,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足够的耐心,需要高度的自律。
逆向英语创始人钟道隆先生曾很坦率地说:“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坚持每天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
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我调离沈阳为止,3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音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因为我不断地在上面写和画)。”
相信大家都清楚,肯定不止这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还有俞敏洪的词根词缀法,李阳的疯狂英语等等。
这些方法完全不一样,但最后都成为了我们众所周知并一度受热捧的学习案例。
而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关键不在方法本身,而是下的功夫,是背后日复一日的极致态度,这些最终成就了一个个体。
所以,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寻找更好的方法,不如马上行动,找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一直耕耘下去,做到极致。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笨拙一点没关系,但一定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