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段子
R · 阅读原文片段
“行动科学管理术”利用“ABC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会议结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视力变差(所以你戴眼镜);上司对你说“提交企划报告”(所以你提交报告);朋友对你说“请你吃点心”(所以你吃了点心)…这些都属于前提条件。
“在上司的要求下提交了报告”“在朋友的邀请下吃了点心”则是一种行动。像这样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前提条件是必要的,但只有前提条件,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
如果出现了提交报告却没有获得通过、点心很难吃等不好的“结果”,那么人们就不会愿意重复这样的行动。但是,如果出现提交报告后得到了赞扬,点心很好吃等结果,那么人们就会自发地重复这样的行动。就像斯金纳说的那样,行动是受其结果影响的。
请准备一张纸,将整个行动的过程都写出来,关于C(结果),不管是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都写出来。
比如让自己变好的行为,如“跑步”,则或许有“体检时发现身体出了问题”“变胖了裤子穿不下”“朋友邀请自己一起跑步”等A(前提条件),或许会出现“跑步之后心情舒畅”“变瘦了”“变得健康了”“感到疲惫”等C(结果)。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客观地观察自己的状态了。
I · 拆书家讲解引导
片段中提供了一种ABC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用易于理解的话说,前提条件是产生行动的原因,这个原因可以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比如,很多人想减肥,行动是少吃多运动。那么前提条件可能是,同事说我胖了,去年的衣服穿不上了,身体机能下降,没有以前精力充沛了,吃得太多养活不起自己了……或者是就是觉得太胖了,是自己不自律的表现等等。
前提条件可以引发行动B=Behavior(行动),但是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行动怎样才能多次重复呢?取决于好的结果C=Consequence(结果),即正向的反馈。如果反馈不够好,那么行动自然就不会很好的重复。
通过“ABC模型”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觉察到自己的状态。
A · 学习者拆为己用
请大家想一个最想养成的习惯,并分析该习惯动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前提条件也许不是一个,请把想到的都写出来)。
如果该习惯养成了,即行动产生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当然这个结果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比如如果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运动,我可能没有时间追剧了;同时因为吃的少,我可能没有能量去学习了,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是什么在阻碍自己)
A1——减肥,运动,健身,瑜伽这些应该是大部分女性一直挂在嘴边说的话,我也不例外,我从2015年开始跑步后,最开始确实迈一步都要有很大的勇气,但是我内心是一个好胜心很强的人,看着操场上那些身材又好,跑的又快的女孩子,我瞬间就被点燃,心中告诉自己为什么我做不到?凭什么?也就这样开始自己漫长的运动之路。慢慢的开始跟爱好运动的人一起交流,然后加入到跑团,听着前辈们讲他们的故事,心中也就种下了要将运动一直坚持下去的愿景。直到参加了11月份的西昌马拉松,是第一次参加这种赛事,很好奇,兴奋,激动,哪知道真是懵懂少年不成事啊,在30多公里身体严重透支,最后好胜拖着受伤的右腿跑完了全程。回来后接受治疗,受伤后心情很低路,很长一段时间跑步就提不起兴趣。觉得不值得,然后心态开始有了许多改变,也就跑的少了。
这件事的前提条件是我羡慕别人因为运动而获得了好的身材,其次开始行动,并开始进入另一种生活模式,人开始懂得自律,为了跑步开始饮食清淡,早睡早起,当然皮肤也变好了,精神跟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结果不是特别美好。但是养成了运动习惯后,也不会轻易放下,身边接触到的朋友都是这样一群人,也就慢慢被带动起来了,只是会更科学的运动。
A2——正因为有了这次受伤,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运动的方式是否正确,基于在之前就报名了2016年的重庆马拉松全程,在比赛前两个月通过科学的训练顺利完成了重庆马拉松并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当时很多朋友为我欢呼鼓掌,我的内心也得到了满足。后来开始恢复练瑜伽,游泳,这些相对于跑步比较轻柔,我非常喜欢瑜伽,每个周末都会去老师那上课,平时就在家练习,因为有了一定基础我就跟着App上面练习,每天早上6点20起床,6点半准时开始,练一个小时就会大汗淋漓,结束后将我的成果发到朋友圈,最开始朋友们就像是看稀奇,结果没想到我至今任然在坚持,看到了我的坚持,并看到我从头到脚的变化后,开始向我取经。我觉得这是我特别开心的一件事,通过这种感染力去影响更多的人,我觉得这是一种比金钱更珍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