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年头没追过一部完整的剧了,上次还是《人民的名义》热播时。正好闲来无事,既无出游,也无社劳,散尽繁华,怡然自得。恰巧刷到一代名导首部电视剧,冲着头衔也很想一窥究竟。
看刚到第一集就被吸引了,且不说题材,仅画面在视觉上享受就很出彩。用电影的质感去拍电视剧,手法上就已经打败之前所有的剧作了(确实很费钱)。加之名导出了名的苛刻,在打磨人物方面从心里活动,眼神,动作,语气等方面的表现上入木三分。场景、道剧,剧情的精雕细琢,皆符合上世纪改革开放最前沿的背景色彩。就连广告植入也都具有贴合的时代味道,是唯一让人看着不反感的广告植入——大胆而高明。
想不到如今的电视连地方台都没有,想看就得花钱,买了VIP还只能看小部分的,就像我追的这种热播剧,三集以后需要超级VIP才能看。更有的是看一集买一集,看一部买一部。不得已,花了88元买了三个月的超级会员。也算是这么多年作为腾讯客户第一次充会员,权当回馈了吧。
上海,有许多路是以全国其他省份大城市命名的,每条路都有属于它的故事;上海,在很多人心目中不仅仅是发达的代言词,其意义更多的是每个不同时代、一代人弄潮人的故事浓缩。每个人都能在不同时期找到属于自己的某个年代的印记、看到时代的发展,国家的图强。
该片是以闻名于世的黄河路和南京路为故事主体铺展开来。《繁花》作者金宇澄说过:当时在上海一个高架桥下面看见一个女人在摆地摊,而这个女人是他青少年时代静安寺一个最著名的美女。这种变化猝不及防的出现,带给他极大的心理震撼。由此,他诞生了写这部书的概念。
故事以人物聊天为叙事方式间接牵出,逐步拉开整体内容。男主阿宝从工人到宝总的历程,其在股市富有传奇色彩的功成,成为繁华街巷人人口著相传的偶像。
黄河路不过750米,却见证着每个时代的繁荣,大浪淘沙似的成就一批人、淘汰一批人。开饭店要开到黄河路,做品牌要做到南京路,成为当时领航经商人一致的梦想。在那里成功,就代表在全国的成功。毕竟,最前沿永远是风向标。就像网络没兴起前的光盘、磁带,无论影视剧还是音乐,如果在香港火了,过不了两天广东一代必然大火,再过一星期就会在大江南北火爆。九十年代、两千年初,大街小巷、走贩商摊音响DV里都会播放着时下最流行的影音。没经历那个年代的人时体会不到的。
这部剧的成功得从方方面面去看。底子呢,是剧本好。好的投资,一流的导演,实力派的演员(尤其海派演员居多)。充分的将上海人的娇做、嗲气和骨子里的精明展现的惟妙惟俏。与其说演员选的好,不如说是剧作成就了演员。个人认为,这部剧谁演谁火,尤其汪明珠(唐嫣)、宝总(胡歌)、(李李)辛芷蕾、爷叔(游本昌)。马伊琍还是延续了《我的前半生》那种海派风,倒是唐嫣的塑造可圈可点。
这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那些敢于走进新时代的人物,可能三两年功夫就脱胎换骨,也可能一夜之间从人物变成人名。那是一个神奇的年代,一天一个变化,一年一个形式。改革浪潮一浪接一浪,承载着一波又一波的弄潮人迎风而上。
从大锅饭的结束开始,一个令人耳目不暇的崭新时代就诞生了。印象里,九十年底初期,在街上时常看到皮装革履、大背发西莫斯的男士,女的一身貂裘,大高跟,大波浪。听人说是从南方回来的。那个年代的那类人很有属于时代前沿的派气,与世代守在乡圈的绝大多数人形成巨大反差的。碍于媒介讯息的阻隔,多数人并不知道时代前沿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了解的一点信息,只是从那些南派回来人的言语中和仪容上判断,大概上、广、深是另一个自己不熟知新世界。并在很多人心目中种下了一个南下发财的梦!
之所以铺垫这么多,是要告诉大家,看该剧是不能光看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要带着时代背景去套进去。人物的言谈交流,处事做法就能理解了。
社会迎来的崭新的时代,市场的本质还和今天一样。不同的是,那个年代的人大多数都是带着“情怀”和“责任”做事。人均工资20-50元之间,看望亲朋带着各种糕点和时兴品,价值不会低于月工资,为啥,生活成本低,人情重。现在谁会拿着一个月收入去正常往来呢。
唱戏的不如听戏的,上台就有下台的时候,唯有听戏的最快意。人生这场大戏台,你方登场我方作罢,不过皆是过客。就像黄河路上的开路者,早已谢幕在这个世纪之前。
人和人的的缘分,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差一分一厘,即是“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