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欣Ella 首发:妈妈力养育
精读会第三次,我们的探讨开始触及游戏力的技术层面,打闹游戏和角色置换这两大类游戏。
结束之后,一直在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去阐述我们的收获,突然就想到“距离”这个词,也是书中提到的一个游戏力的基本理念,“最合适的距离”。
本文从几个角度,聊聊距离这个词。
第一个角度是养育的合适的距离。
第二个角度是沟通的合适的距离。
第三个角度是游戏中合适的距离。
第一个角度,养育的合适距离。
这一条说起来也不难理解,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看到群里妈妈们探讨的孩子的那些问题,发脾气,说不,对抗,哼唧,哭闹。。越来越觉得不是事,这是孩子长的的方式而已,每个人都要经历,每个孩子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程度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孩子的表现都是正常的。
上周末游戏育儿师的工作坊,好多金句频出,计划着要用到自己的文章和朋友圈中呢,此刻脑子里闪现着一句:妈妈们学习的初衷都是因为孩子,可越来越发现:学习都是为了自己,孩子好好的,什么问题都没有。
当我们越来越了解孩子,越来越了解自己,你会发现,那些让你焦虑的现象,让你着急的问题,其实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知识不够丰富,是你需要学习,成长和进步的信号。
我说的很直接,事实确实如此,你懂的越多,越淡定,越能找到合适的养育距离,上周末雷榕老师的督导课上,她问大家,你觉得自己当妈妈,给自己打多少分,我厚着脸皮给自己打了70分。
雷榕老师说的好,我们只需要做一个58分的妈妈,连60分都不用,这一点给我的感触很深,我们精读会第一期,我总结的标题就是1-《游戏力》:做个60分的妈妈,可到了给自己打分的时候,潜意识还是希望自己分数高一点,但这个看起来的高分,真的可以更好的助力孩子的成长吗?
合适的养育距离,简单来讲,就是远远的站在孩子的视线范围内,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自由的生长,让他在需要的时候,一回过头来,就能看到你。
第二个角度是沟通的合适的距离。
关于合适的沟通距离,跟咱们的主题游戏力相关。
我就问一个问题,当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回来,你着急忙慌的问各种问题,今天玩的啥,今天吃的啥?你们在学校都做了什么啊?
甚至在看了大量的虐童新闻之后,回来扒拉着孩子的衣服一边问,你们老师虐待你了嘛?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的时候,你的孩子是怎样的反应?
可以说,这些我们希望孩子用语言回答问题的瞬间,其实是带着父母自己焦虑的一种投射,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另外一方面,直接用语言表达也超出了孩子心理可承受的程度。
游戏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孩子可以在游戏里面得到释放,甚至用他的游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比如,我们可以跟孩子玩“上课游戏”,也许你不知道玩什么怎么玩,你可以问问孩子,”现在我们来玩个上课游戏吧,怎么玩呢?“可能孩子就给你设计角色了。在孩子的角色设定和玩的过程中,就会自然的表达很多东西。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买帐,比如我儿子就从来不玩上课游戏,他喜欢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停止,什么时候更换游戏,都得自己决定,那也没问题,作为家长我只需要放下自己的想法,跟随就好。
这里有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你跟孩子玩游戏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笑声,快乐,找到那个放松的状态,别的目的都别想太多,孩子比大人敏感多了,你的目的,都会被他捕捉到,别想着掩饰,孩子明白着呢。
你需要做的就一件事,就是放下一切,跟孩子玩起来。
第三个角度是游戏中合适的距离。
第三个角度,要说的就是游戏中的合适距离。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玩着玩着就哭了,你就束手无策了,你就恼了。
或者你想把一些问题带入游戏,着急引导孩子,或者着急让孩子走出那个状态,你会发现,孩子根本不买账,这一点,就涉及游戏中的合适距离。
游戏的作用,更多的是联结,联结这一步做好了,才考虑其他的,要不然弄巧成拙,前功尽弃了,其实很简单,不要总想着解决问题,别总想着赶路,适时的停下来,跟孩子的感受多呆一会,让孩子觉得你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支持他,给孩子这样的感受,作为父母的作用就很明显了。
有时候父母的着急对孩子而言过于强烈了,或者孩子还没有消化那个情绪,这个时候就得等一等,把联结的部分继续强化。
这部分讲起来有点抽象,还是需要一些深入学习的。
很多妈妈觉得自己很难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玩游戏的那个状态,更多的孩子配合孩子,陪着陪着自己就烦了。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跟孩子玩打闹游戏,玩着玩着就来真的了,知道让孩子赢很重要,但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角色,自己非得把孩子弄倒,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这也再正常不过了。
我们要带着觉察去看,觉察到这些瞬间,分享出来,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比如我自己,在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的时候,也会被卡住,觉察到自己被卡住的那个点,很重要,这些瞬间,往往带着深层次的含义。
授权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