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识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湿、血瘀,主要病机为痰湿内阻, 瘀血阻窍,脏腑失调,与肺、脾、肾等脏密切相关,尤以脾失健运,肺气不利为关键。 实证包括风温袭表、痰湿中阻和瘀血阻窍三型;虚证包括脾气不足和脾肾阳虚两型。
先天因素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如先天性鼻中隔偏曲、下颌后缩、小颌畸形、巨舌等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导致气道不畅而出现鼾声,呼吸不利而出现暂停。此型具有一定的家族史。 后天因素可分为虚实两端 实证的主要病机为痰瘀互结。多因嗜食膏粱厚味,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与转输水谷精微,聚湿生痰,《脾胃论》曰:“能食而肥……油腻,厚味,滋生痰涎”痰湿聚集于体表,以致体态臃肿,痰湿上阻于气道,壅滞不畅,痰气交阻,肺气不利,入夜益甚,使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失常,出现鼾声如雷、呼吸暂停等症状;或因嗜烟成性,烟气熏蒸清道,灼津成痰,上阻咽喉,肺失宣降,气机升降失常,痰气搏击气道而作鼾,甚至呼吸暂停;或因外感六淫,“风气壅塞、卫气不利”,感受风温热邪伤阴耗气,灼津成痰,咽喉肿胀壅塞,气血痹阻,或感受风寒湿之邪,引动痰湿,诱发或加重病情。痰浊之邪日久,阻碍三焦之升降出入,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道路壅塞必致血运不畅,阻于脉中,而成瘀血,终致痰瘀互结,使病情逐步加重而难愈。 虚证的主要病机是肺脾气虚或脾肾阳虚。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或劳倦内伤,损伤脏腑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气通于鼻。《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肺气虚弱,失于宣降,肾亏摄纳无权,呼吸失却均匀调和,则夜间打鼾、呼吸表浅甚至呼吸暂停。或肺脾肾虚,脾不能转输水湿,肺不能发散津液,肾不能蒸化水液,而致阴津水液凝聚成痰,壅遏肺气而作鼾,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症状。
鼾证首先要辨虚证和实证,虚证鼾声多低沉,夜间憋醒次数较多,可同时伴有神疲乏力,夜尿频多,夜间盗汗,记忆力下降,腰膝酸软等症状;实证多表现为鼾声较重,或伴夜间憋醒,晨起头痛、口干,胸闷纳少等症状。 临床上以实证多见,但实证可进一步发展为虚证。 临床上的表现多虚实夹杂,虚实相互转化,如肺脾肾气虚致使津液气化失司而酿成痰浊;痰浊内壅进一步阻碍肺脾肾的气化,痰浊内生,阻滞气机,血运不畅而致瘀血,终致痰瘀互结,使病情逐步加重而难愈。 应仔细辨别是虚多实少还是实多虚少,治疗时可有所侧重,对于虚实夹杂的情况,攻逐实邪应有度,应注意病人的体质及耐受程度。
中医治疗方面在调节身体整体的同时也能对鼾证有所缓解。 鼾,俗称打呼或打呼噜,是指人在“熟睡时发生的鼻息声”。汉·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将鼾释义为“卧息也”。成书于公元200~210年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第六条》中,首次引入了“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明代张景岳在他的《景岳全书》中论阳虚喉闭时曰:“因喉痹而过于攻击致伤胃气者,有艰于食饮仓禀空虚亦伤胃气者,……以至声如鼾睡,痰如拽锯者。” 1、先天因素多因先天禀赋不足 如先天性鼻中隔偏曲、下颌后缩、小颌畸形、巨舌等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导致气道不畅而出现鼾声,呼吸不利而出现暂停。此型具有一定的家族史。 2、后天因素可分为虚实两端 实证的主要病机为痰瘀互结。多因嗜食膏粱厚味,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与转输水谷精微,聚湿生痰,《脾胃论》曰:“能食而肥……油腻,厚味,滋生痰涎”痰湿聚集于体表,以致体态臃肿,痰湿上阻于气道,壅滞不畅,痰气交阻,肺气不利,入夜益甚,使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失常,出现鼾声如雷、呼吸暂停等症状;或因嗜烟成性,烟气熏蒸清道,灼津成痰,上阻咽喉,肺失宣降,气机升降失常,痰气搏击气道而作鼾,甚至呼吸暂停;或因外感六淫,“风气壅塞、卫气不利”,感受风温热邪伤阴耗气,灼津成痰,咽喉肿胀壅塞,气血痹阻,或感受风寒湿之邪,引动痰湿,诱发或加重病情。痰浊之邪日久,阻碍三焦之升降出入,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道路壅塞必致血运不畅,阻于脉中,而成瘀血,终致痰瘀互结,使病情逐步加重而难愈。 辩证要点 鼾证首先要辨虚证和实证,虚证鼾声多低沉,夜间憋醒次数较多,可同时伴有神疲乏力,夜尿频多,夜间盗汗,记忆力下降,腰膝酸软等症状;实证多表现为鼾声较重,或伴夜间憋醒,晨起头痛、口干,胸闷纳少等症状。 临床上以实证多见,但实证可进一步发展为虚证。 临床上的表现多虚实夹杂,虚实相互转化,如肺脾肾气虚致使津液气化失司而酿成痰浊;痰浊内壅进一步阻碍肺脾肾的气化,痰浊内生,阻滞气机,血运不畅而致瘀血,终致痰瘀互结,使病情逐步加重而难愈。 应仔细辨别是虚多实少还是实多虚少,治疗时可有所侧重,对于虚实夹杂的情况,攻逐实邪应有度,应注意病人的体质及耐受程度。
(1)风温袭表 :
主证:症见头痛,身热、或发汗已、身灼热,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鼾或喘,语言难出;脉阴阳俱浮或浮数,或脉两尺洪滑有力。此型多见于中青年患者。该型为热壅机窍、阴液受损而致。 治法:清解救阴,方用《千金方》葳蕤汤,处方:葳蕤、白薇、麻黄、杏仁、甘草、独活、川芎、青木香各二两,石膏三两。痰多者可加瓜篓根、半夏。
(2)热毒雍积:
应用清热解毒,散结利咽为主。处方应用防风通圣丸和消瘰丸为主。药用:蒲公英、玄参、浙贝母、生牡蛎、黄芩、柴胡、葛根、防风、蔓荆子、连翘等等,可根据情况加用全瓜篓、苦参、黄连、皂刺、生石膏等等。
(3)痰湿中阻 :
主证:睡则鼾声如雷,时断时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及憋醒;白天头晕昏沉, 胸闷纳少,睡意浓浓,不分昼夜,时时欲睡,但睡不解乏,形体肥胖;舌体胖大, 苔白厚腻或黄腻,脉多濡缓。此型多见于年轻患者。该型为痰湿内阻、脾阳不振。 治法:燥湿健脾,以平胃散为主。痰多者可加半夏、南星等化痰降逆之品。
(4)瘀血阻窍 :
主证:睡时鼾声低沉,时有呼吸暂停及憋醒;白天可见面色暗红,口唇青紫,胸部紧闷,时有闷痛;舌质暗,苔薄,脉弦。此证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该型为血运不畅,痰瘀互结。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以血府逐瘀汤合温胆汤为主方,适当加丹参、桃仁等增加活血之用。
(5)脾气不足 :
主证:入睡即鼾,呼吸短促甚至停止,白天神情淡漠,困倦乏力,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此证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该型为中气不足、脾虚运迟。 治法:益气健脾,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可加麦芽、山楂、神曲消痰导滞。
( 6)脾肾阳虚:
主证:症见鼾声轻微,呼吸浅促,甚至呼吸暂停;神疲少食,畏寒肢冷,白天昏昏欲睡、不分昼夜,呼之能醒,旋即复寐,健忘,反应迟钝,伴夜尿频或遗尿, 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耳鸣头昏;舌淡苔白,脉沉迟。此型多见于老年患者。该型为阳气虚衰、脾肾不足。 治法:温阳益气。中阳不足者以附子理中丸为主方,肾阳亏虚者以右归饮为主。
( 7)肺脾气虚,气道萎陷
主症:睡眠打鼾,甚则呼吸暂停。形体肥胖,肌肉松软,行动迟缓,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记忆衰退,白天嗜睡。舌淡苔白,脉细弱。本证多见于老人和儿童,儿童可见发育不良或虚胖,注意力不集中。治法:健脾益气,开窍醒神。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0g,黄芪30g,白术15g,甘草6g,当归10g,升麻6g,柴胡6g,加减:若夹痰湿,可加茯苓15g、薏苡仁30g、苍术10g健脾利湿助运,加半夏10g燥湿化痰;若兼血虚,可加熟地20g、白芍15g、枸杞子10g、桂圆肉10g以加强养血之力;若记忆力差,精神不集中,可加益智仁10g、芡实10等;若嗜睡可加石菖蒲10g、郁金10g以开窍醒脑。
(8)痰瘀互结,气道阻塞:
主证:睡眠打鼾,张口呼吸,甚或呼吸暂停。形体肥胖,痰多胸闷,恶心纳呆,头重身困。唇黯,舌淡胖有齿印,或有瘀点,苔腻,脉弦滑或涩,治法: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方药: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10g,制南星10g,陈皮6g,枳实10g,桃仁10g,红花6g,当归30g,赤芍15,川芎10g,甘草3g。加减若舌苔黄腻,可加黄芩10g以清热;局部组织肥厚增生,可加僵蚕10g、浙贝母10g、蛤壳粉20g、海浮石20g等以加强化痰散结之功效。身困嗜睡加石菖蒲10g、茯神15g。
中医认识为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湿、血瘀,主要病机为痰湿内阻, 瘀血阻窍,脏腑失调,与肺、脾、肾等脏密切相关,尤以脾失健运,肺气不利为关键。 实证包括风温袭表、痰湿中阻和瘀血阻窍三型;虚证包括脾气不足和脾肾阳虚两型 自汉代以后,尽管历代各个门派的许多医家都对鼾证进行了较为广泛地讨论,始终没有人将鼾证作为一个独立的证侯或疾病来对待,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伴随症状,有关鼾与睡眠、呼吸节律的关系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用以防治鼾的专法方药也仅有散在记载,可见中医学对鼾证的认识还函待完善中。 从古自今,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生活环境也大不同于古代,空气污染、食品污染,饮食习惯的改变,工作压力以及各种辐射,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很多疾病的发生在环境的催化下不断增长,随着人类的生活环境的改变,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