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想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想改变原因,而杰出的人想改变思维。”——钱旭红·《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
作者丨谢丹儒
1.
“没有思维晋级的人只能看到土丘,并会模仿土丘,一辈子追求成为土丘。”
兴许是和小时候的教育有关。小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没少提及这样一句话,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有点老生常谈的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甚至,老师曾一度让我们以这句话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可能,这也是老师和家长都希望我们能够理解的吧。
即便在当时我们不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只要记下来、去理解、照这样去做,以后会慢慢理解的。就像小时候我们听过的很多道理,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何要对我们说,但在后来,回过头去想,他们是对的。用他们的话说,他们不会害我们,只会为了我们好才说这些的。
可惜,那时候的我们,对此体会并不深刻。毕竟,谁在小时候就能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呢?那时候,对于知识是什么大概都不知道,就更别说“命运”这般宏大的主题了。何况那时的我们,谁不是光顾着玩闹,谁又真的会去用心记住老师和父母说的每一句话,还是那样晦涩难懂的话。
等我们真正明白的时候,往往也是后知后觉。
也是后来慢慢学会了思考,从教育中,在老师和家长的循循善诱下,我们才渐渐明白过来“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这实在是实在且正确的道理呢!
不过,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不意味着就到此结束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思维。
引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思维方式就是人类知识的框架,没有架构化的知识,是一堆散乱的物件,是散装水泥、一团乱麻、满地玻璃、无数钢筋和砖头。架构化的知识,既可以是摩天大厦,也可以是通天之塔。”
“如果只是没有运用出来,这样的知识等于没有。”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说“知识就是力量”,应该体会“思维才是力量”。
2.
“能力增长不仅靠知识,更靠运用知识的逻辑——思维是否能够自由多样。单靠知识改变不了命运,改变命运需要用思维架构起知识,从而支撑起足够高度和强度的人生大厦。”
到目前为止,人们在技能、知识的传授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就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的传授、训练方面而言,尚未有成熟的有效方法,人们还在尝试各种途径。《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也是这种尝试之一。
《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在系统论述思维方法的同时,聚焦兼具专门性、普适性、通俗性的高级思维,聚焦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尝试探索建立面向大学通识教育的思维训练,从而促全社会将思维的教育和训练提上学习和成长的日程。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普通人想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想改变原因,而杰出的人想改变思维。”
最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瞬间感觉自己被定住了。不是因为那个普通人、优秀的人、或是杰出的人的“头衔”,而是因为它的内在逻辑。一瞬间,我只感觉脑海中什么东西破裂开来,光透进来,那种拨云见日般的心情,是多么的美妙呢!我想,这就是思维的魅力吧,让无形的思想迷雾散开,直逼真相,直追本质。
我不知道别人,就我个人以及身边的人,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认命式的接受生活,妥协,屈服,低头,越来越务实,越来越现实,也越来越世俗。渐渐地,眼睛里只剩下结果,只要结果是自己想要的,那么一切都是好的。
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更多的时候,我们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到头来,却是浑浑噩噩,瞎忙、混日子、打发时间,甚至连理想也都丢了。原因,思维,就更加遥远了。
当然,也能够理解。毕竟——“除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等个别时期外,单一、垄断的思维,僵化、禁锢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有几千的深厚历史传统。而承接性的文明习惯于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虽然能够有所创新,但因为缺乏敏锐的批判性,就难有创造性。”
所以,批判与创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大学思维、高级思维、思维晋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此书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微小而初步的尝试。”
本书作者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
从作者的头衔,或者说了解作者的社会身份,也是不失为一种解读书籍的好方法。想必还是会有人记得读小学,甚至上了高中,语文老师在讲解一篇作品的同时,往往会对作者本身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甚至,后来还曾一度出现在试卷里。
时至今日,我依旧记得,鲁迅的原名是周树人。当然,仅仅是一个笔名,或是原名是什么,这倒没什么。更多的还在于结合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中心思想,或者说信仰,这才是关键的。而了解这部分内容,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解读文章,其主题,其想传达给我们的意义等等。
究其原因,无非是人的思维与其教育经历、经验感悟和个人成长相关。当然,学历、学位、成就也并非是绝对因素。不过,了解作者的情况和了解作品本身并不矛盾,且通常情况而言,两者是互补的这么一个关系,尤其是当作者的作品不多,或很少接触的作者而言,了解其现实的一面,再去看作品,可能会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内容。
关于这本书,无疑和教育是相关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序言部分就直接明了的指出了这一点——“此书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微小而初步的尝试。”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可能不属于这个领域的人多少会有些好奇,“钱学森之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讲的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了。
4.
“思维晋级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
那么,答案是什么呢?
作者将全书通过“格局和假设”、“批判与创造”、“原理和世界”、“永续和无为”、“跨界和融合”,以及“思维和训练”六个章节,由浅入深,由横向到纵向,更是从现象到真相,娓娓道来。聚焦高级思维,聚焦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继而得出“思维晋级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答案。
就如上面所提及的——“普通人想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想改变原因,而杰出的人想改变思维。”
那么,这是否说,这本书仅仅是为了杰出的人而写的呢?恰恰相反。
杰出的人自然会有办法,会自己去想办法提升自己。而普通人,优秀的人,想变成杰出的人,才更需要去了解思维的真相及其重要性。
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作者既考虑到大学生、研究生,同时也针对有一定阅历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从他们的阅读习惯到所接受到的一般思维教程图书,作者给予了批判和创造性的解决方式。
通常而言,一般的思维教程图书,要么过于浅显,要么缺乏系统性。而本书则是以尽可能简要、直截了当的方式论述内容。并尽可能从多个层面,如本原内核、延展演绎、通俗类比、缺陷局限等方面进行论述,凝练聚焦兼具专门性、普适性和通俗性的高级思维。
另外,作者在每一小节结束后,为训练对应章节的思维能力,特意将一些不足之处,给予若干“思考题”,以便让读者更好的参与进来,充实修正完善思考实例。这也算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之一。
正如《压榨式提问》所言:“好的提问是迅速提升自己能力的绝佳途径。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学习、交流、观察,破思维界限,获得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途径。”
当然,可能有人还是会有疑惑,说这么多,“大学思维”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关于这一点,请允许我卖个关子。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轻易相信简单的思维捷径,追求捷径常是自寻短见,捷径也几乎就是陷阱。
所以,如果想知道“大学思维”具体指的是什么,还请自己阅读原文。正如“钱学森之问”,它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学习和成长是终身的大事,而思维晋级则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
诚如就如作者所言:“如果随着岁月成长,一个人能够拥有更多的思维模型,为人处事必定更为智慧、通透,更能展现批判性、创新性、创造性;如能与时俱进、与年同长,拥有越来越多的思维模型,如30岁能拥有30种思维模型,50岁能拥有50种思维模型,那这人必定进入智慧境界,长寿健康。”
最后,引用一段作者在《后记》部分所说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以供自勉:
“在此,笔者盼望各行各业经验丰富的、喜好思考的研究者、实践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总结提炼出更多的思维模式,与众人共享,以贡献社会,服务世界。物质财富的分享意味着个人财产的减少,而思维精神的分享,将转化为每个人财富的增加、人类能力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