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人看完了苏有朋导演的新作《嫌疑人X的献身》(以下简称《嫌疑人》),情绪久久不能平复,电影带来的震撼程度不亚于当年看完《雏菊》的感受。
《嫌疑人》是东野圭吾当之无愧的巅峰,也是东野圭吾实力的最好体现。虽有日韩版在前,但苏有朋通过合理的改编和动情的讲述,赋予了中国版《嫌疑人》更多新意与惊喜,也让观众看到了其导演功力的提升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电影通过一桩杀人案引出相关人物,查案进行,主角登场,旧友重逢,两位天才的学术切磋,让人看得直呼过瘾。
电影尚未过半,在观众开始猜测凶手是谁的时候,案发现场重现,杀人过程如何,全都事无巨细地抖露出来。
然而,到了后半段,观众几乎都只是等着案情顺理成章地结案的时候,导演仅仅通过几个镜头的切换告诉你,这个故事不仅有诡计,而且还是如此惊悚和可怕的一个诡计。
这个诡计设计得无比巧妙,让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震撼。
看上去是几何问题,其实是函数问题。
02
“究竟爱一个人,可以爱到什么地步?究竟什么样的邂逅,可以舍命不悔?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性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的爱情!”
《嫌疑人》原著的开篇就很吸引人,苏有朋表示在整个制作班底中,不乏非常挑剔较真的原著迷,他们常常会不停地挑战他,不断地加剧他的创作难度。
为了打磨剧本,苏有朋与团队经历106次剧本修改,共耗时将近一年时间最终将《嫌疑人》的剧本敲定。
苏有朋更专注于故事本身,不只把这个作品当娱乐片来看,而是作为一部精确到每个细节的高智商推理电影来欣赏。
在电影正式开拍前,苏有朋已经带领团队对整个拍摄计划进行了周密的考量,从实地勘景、摄影方向、美术方向与人物造型,都进行了反复的打磨。
进入拍摄期之后,苏有朋仍不放松他精益求精的处女座精神,对影片的打磨精确到每个细节,从端午拍到中秋,即使压力大到扛不动也不放弃。他说,只能做到鞠躬尽瘁。
从《左耳》到《嫌疑人》,苏有朋在导演路上不玩票,有野心,用作品完成了演员到导演的转型。
03
在选角方面,苏有朋也可谓独具慧眼。《左耳》里走出来的马思纯已晋升金马影后,关晓彤的戏路也越来越宽,杨洋、欧豪都有不错的发展。
第一次看到角色,苏有朋直接就认定了王凯饰演唐川,且曾跑到云南与正在拍戏的王凯当面敲时间。张鲁一的佝偻沧桑的形象,如同从书中走出一般,获得大片盛赞。而林心如作为影片的核心线索,更贡献了演艺生涯最内敛的一次表演,压抑却汹涌的感情让人动容。
影片中每个细节都力求讲究。唐川实验室黑板上写的算式,都请教了物理专家;石泓是顶级的数学天才,他揉成团扔进垃圾桶的草稿纸,写的都是当代世界顶级的数学难题;晓欣吹了一段双簧管,专门请教了音乐老师;拍摄命案现场的镜头,也请了警察专家指导。
《嫌疑人》之能让人“几乎要将灵魂呕出来”,还在于塑造了一个风头完全压过侦探的反派。由感情衍生出来的波澜,如同蝴蝶效应一样,将石泓的生活卷入巨大的漩涡。
唯一能看懂他的人是唐川,两个人的对决,不是紫禁之巅叶孤城和西门吹雪的杀气腾腾,而是一个教室里攻克难题的两个天才,相互欣赏,却相爱相杀。
石泓的算计,把代表传统侦探高大形象的唐川,推到了最痛苦的困境。哪怕唐川知道一切,他也很难做出抉择。不说出真相,眼前一切如故,但良心受到谴责;说出真相,他将亲手毁掉一切,甚至包括自己。
一直以来,苏有朋都在练习拿捏文艺和商业的平衡,《左耳》虽不够成熟,但也可以看出他并未迎合当时市场上对青春片的定义,选择了比较文艺的形式。
新作《嫌疑人》,明显在文艺和商业的平衡间做了微调,并取得了成果。
04
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石泓在天桥上说的那句话:“他们就像时钟里无用的齿轮,每天都在重复无用的生活。”
石泓认为流浪汉的人生毫无意义,更没人在意他的死活,这样的逻辑让人无法认同。没有人有权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这是最基本的对生命的尊重。
在石泓的逻辑中,与他人无瓜葛并且无法有价值的人生,不值得存在,他也曾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至少在遇到陈婧之前,他认为自己和那个流浪汉毫无二致,活着与否对这个世界并无影响。
然而,陈婧母女在他家门前出现的那一刻,他又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憧憬,她们成了维系他在这个世界存在的纽带。
相比日韩版,苏有朋对这个故事的态度有所不同,并借由唐川这个角色表达了出来。日韩版更倾向于歌颂石泓的“献身”,而苏有朋却希望能平衡“理智与情感”。
中国版中增加了唐川在河堤边跑步的情节,除了剧情上重走石泓的路,确认流浪汉的失踪,同时也是以他的视角看见了众生相,没有任何一个齿轮是能被他人定义为无用的。
陈婧之于石泓,用爱情来形容似乎都显得狭隘,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信仰,是让他感受到生命存在意义的精神寄托。这种在感情上如此纯粹的执念,干净炽烈得让人难以想象。而在对这个信仰维护的时候,却又矫捷诡秘得让人匪夷所思。
这种情感上的简单和心智上的深邃,能钩织出张力形成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漩涡,让人抛开正义与邪恶的评判,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又欲罢不能。
套用影片中的那道数学题:设计别人解不开的问题,和解开那个问题,哪一个比较难。
05
《嫌疑人》在电影语言上,也有更丰富的运用。
全片的第一个镜头,一堵隔音不好的墙,用了声音说故事;山林里,石泓说,这树林就好像我的一部分,用了场景说故事;结尾唐川从看守所走进黑暗到全片最后一个镜头他推开门进入光明,又用了光来说故事。
只是,精彩结局的和盘托出完全出自唐川之口,我更加纠结于他的立场。
他执意要告诉陈婧真相的初衷,真的只是像他所说,觉得自己兄弟牺牲至此的爱意却无法让她领略而觉得不值?或是来源于对真相正义的执着?还是也不排除私心,来自于对天才对手求胜欲的满足?
无论如何,唐川捏碎了石泓为陈婧母女小心翼翼精密测算构建的堡垒。掌握真相的后坐力,不只是那一刻好奇心被满足的快感,更多的是随之而来因为希望平衡各方立场,而产生的纠结与拉扯。
唐川解密了石泓的计划,却看不尽石泓灵魂深处的孤独与希冀。因为陈婧母女才活下来的石泓,早已把她们视为信仰,单纯地去保护,就像解数学题,有了第一步,就不能回头。
整个案件是一个清晰简明的定理,优美的是证明这个定理的步骤。更令人感激的是,情感是这个定理中唯一的漏洞,数学天网恢恢,控制不了人情这个变量。
人是无解的,因为他们随时都在准备背叛。
06
从小虎队风靡亚洲到《还珠格格》红遍大江南北,再到提名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出道近30年,艺人苏有朋带来了无数可能性。
从青春校园题材的《左耳》到烧脑推理的《嫌疑人》,导演苏有朋仍然在不断修行,不断突破,不断超越自己。
《嫌疑人》想要传达的,大概就是假设世上还存在这样一种人,能为自己所爱,苦苦寻觅,付诸所有,虔诚地不允许世俗沾染一分一毫,抱着必死的决心奋战到最后一刻。
但是,我们是否有理由为了多数人的幸福或者生命,去牺牲一个无辜者的生命?
作为导演,光凭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苏有朋的格局已经高出了好几个档次。
爱情的残酷在于,即便献出生命,依然得不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即便认清真相,保持热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