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前,和老公的姐姐探讨关于育儿的一些问题。她有个比我小妞还小四个月的儿子,作为孩子的妈妈,她对孩子的态度和我老公一模一样,各种受不了。孩子一出点状况就崩溃,特别缺乏耐心。
清明回老家时我就看到了一幕,她儿子吃饭时想自己舀盘子里的菜,因为孩子还不到两岁,手拿勺子还不是很稳,弄得盘子里的菜掉到了桌子上,她一见就指责孩子,不让孩子动盘子里的菜,孩子不听,又伸手去舀菜,她直接抢走孩子手里的勺子,想自己喂孩子吃,受不了孩子乱动。嘴上还不停唠叨,说孩子不听话。孩子见手里的勺子被抢了,不乐意,直接滚在地上哭闹,她边吃饭边不停地指责哭闹的孩子。
眼前的一幕对我而言太熟悉了,平时妞爸就经常这样指责抱怨小妞,这一点让我特别受不了,和他说根本没有用。记得小妞一岁多的时候,吃饭就想自己来,妞爸嫌弃小妞吃得到处都是,非要喂她吃,小妞不愿意妞爸就吼。就因为受不了孩子吃饭弄脏衣服,妞爸饭都恨不得直接帮小妞吃了。
妞爸平时比较听他姐的话,那天在电话里他姐就提到了关于教育小孩的问题,我就和她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很不认同他们复制家婆那一辈的育儿方式,喜欢用听话和乖来要求孩子,凡事只想着自己省心方便,一点都不顾及孩子的需求和自我成长。
我和妞爸的姐姐说,他们对孩子物质上给太多,精神上关注太少,几乎没有顾及过孩子的内心需求。她直接反驳我说“我不想那么累,物质能给孩子就不错了,我从小到大也没有人给过我精神上的关注,还不是一样长大了!”这话让我听得好难过,但也不觉得意外。
她说得没错,妞爸也和她一样,从小到大也没人关心过他的需求,家人都习惯了用乖与听话来衡量孩子。现在,妞爸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在用这一套,完全是在复制家婆以前的做法。
原生家庭某些方面真的很坑人,但我们却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也无从改变自己的成长经历。可在育儿的路上,如果我们能够觉醒,我们是完全有机会改变我们的孩子这一代的原生家庭模式,至少我们成长过程中踩过的坑,我们可以尽量避免让我们的孩子再踩一次,我们未曾得到过的爱,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不让我们的孩子再受同样的遗憾。
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也许是因为看了比较多的育儿书,我对待闺女的方式完全不愿意复制老妈以前的那一套。我更愿意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去强求孩子来遵从我的意愿。我妈就时常说我太惯小孩,我常常为此和我妈理论。
面对小妞的时候,我时常在想自己的小时候。我不想用自己受过的暴力来对待小妞,也不想自己用指责和抱怨的方式来教育小妞。我小时候渴望得到的那份爱与理解我没有得到,所以,我不想让小妞继续我的悲剧。也正因为这一点,育儿的过程,我愿意多去学习,希望能用更加适当的方式来养育小孩。
给孩子一份我们未曾得到过的爱,这不仅仅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创新的幸福。如果我们敢于质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自然就愿意通过一些途径去改变我们的育儿方式,我们的儿女就不会重复我们的遗憾。
很多家长,在物质上给孩子的一点也不少,可在精神关怀上却无比吝啬。我们曾经亲身体验过物质匮乏的年代,所以,我们心里特别能理解物质匮乏的苦,于是,在对待孩子这一辈的时候,我们会想尽办法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宁可苦自己也不愿苦孩子,宁可累死自己也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我们会普遍以为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可我们忘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我们的成长年代里,我们的父母普遍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没有机会学习也无暇顾及到育儿方面的知识,在他们的意识里,养个孩子,让他吃饱穿暖比什么都强,他们管教孩子的方式基本上都靠暴力来执行。现在时代不一样,我们育儿方面不能停留在旧时代的认知里。物质上的东西已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孩子的人格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没有得到过的爱,不代表我们的孩子就理应得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的不单是身体上的营养,更需要心灵上的滋养,即精神上的关怀。物质关怀只能满足孩子身体营养需求,只有精神关怀才能满足孩子心灵上的营养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给孩子去最好的学校,孩子就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可我们不知道的是,最好的教育其实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家里,在于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上;我们还以为挣最多的钱,给孩子买最好的东西,孩子就能享受到最大的幸福,可我们不知道的是,最大的幸福根本就不是对物质的享受,而是心灵的感受,在于内心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物质的给予很难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精神的关怀往往最能安慰人心。物质上的爱,往往附加着太多的条件,给得越多孩子背负的压力就越大;精神上的爱,往往最无私,孩子得到越多内心就越有力量。
给孩子最好的玩具,远远比不上给他多一点陪伴;给孩子最好的保护,远远比不上给他自由的空间;给孩子最好的照顾,远远比不上给他想法上的尊重;给孩子最大的期待,远远比不上给他一份理解!
人的需求有两种,即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是外在的,精神需求是内在的,只有内外平衡才是健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