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古代出行以陆路为主,水路为辅,海路次之。中国是大河农业文明,最先发展起来的是陆路交通,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修驰道,直道,五尺道,栈道,促进了全国交通路线的形成。并且车同轨,也方便了通达全国。其中驰道是专供皇帝出行的道路,平民则通过五尺道出行。到隋唐时期,漕运系统得到了很大发展,水路交通有了长足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成功的沟通了南北,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可以乘船北上观赏秦淮河夜景,看南四湖风光。到了明清,海运又有所发展,商人一定程度上可以远航外洋进行贸易,郑和在这时期带领浩浩荡荡的船队向海外进发。
古人出行时以步行为主,骑马,乘车为辅,再加坐船。在汉代:“贵者乘车,贱者徒行”,步行还是坐车成为了区分贫富的重要标准。这时候的车子主要以马车拉动为主,到了汉朝后期,士族崛起,魏晋时期还兴盛玄学之风,士人习惯于保持自己慵懒优雅的风度,选择用缓慢而平稳的牛车。到了宋代,轿子成为了流行的出行方式,新娘子出嫁开始以抬轿的方式进行。有钱的人也因为轿子的舒适而选择它,并能彰显身份。遇到急事时,通常使用水路或者马匹,千里江陵一日还,孤舟江陵一日还/孤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都反映了当时坐船的神速。由于中国的大江大河多为东西向,所以当皇帝需要传达诏令或是地方进贡时,多为马匹骑行。例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当时要想快速的从南到北,只能骑马。
古人的旅行按照不同阶层,不同身份可以划分出许多的旅行方式,像帝王的巡游,就是一种对于自己统治区域的巡视和对大好河山的欣赏,大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