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学名著文本细读
今日,与小学组的老师同桌共进午餐。沟通中,了解到,在赣州很多老师解读文本的功力非常深厚。如果语文老师细读文本,解读文本的功力深厚的话,不管在哪个学校,在哪个地区,应该都算得上是专业基本功比较扎实的人吧。
今天上午,朱湘铭博士的《中学文学名著文本文本细读》课,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细读文本,细读文本的理论基础,细读文本的发展历史,以及细读文本的策略和案例。这些理论知识和案例充实了我对文本细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文本细读的重要性。
朱湘铭博士,从文学名著细读及其必要,文学名著细读策略方法,文学名著细读经典案例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授课。
这是朱博士给我们上的第二次课。刚上课,朱博士就说,相信大家都知道我的课很枯燥,是理论性很强的课……哈哈哈哈…
虽然,朱博士的课是理论性很强的课,但是因为正因为理论性够强,这堂课,才能如此系统的把细读文本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进而让我了解到我所以为的东西,我所认识的东西,我现在才接触的所谓的新知(朱博士很喜欢说“所谓的”),竟然是进入衰败期的理论……不知道是因为理论更新慢,还是我们这里太落后。
各有各的理论,各有各的支撑,细读文本只是我们现在比较接受的一种理论,并且被认定为能帮助语文老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文学名著细读策略方法:
1.直面文本,字斟句酌;
朱博士喜欢从引用专业人士的话语和理论开始,再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课和刘汉波博士的课有一点点相似之处,都很充实。(其实两位老师的风格是迥乎不同的。刘博士上课绘声绘色,朱博士更克制。)
朱博士带着我们细读了2016年全国新课标二卷中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2.审美自失,比较品评;
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的王瑶先生,穿梭在多重话语之间的谭学纯先生,告诉我们汉语的魅力,非穷极心力,不能体味其中一二。
只有把自己融入文本,不管是以诗性的姿态还是理性的姿态,只要全情沉浸其中,与其中人物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碰撞,就能触摸到文字背后的各种温度。
在不同作品中寻找共同点,通过共同点,寻找作者们形成不同表达路径的原因。不管是内容不同,还是体裁不同,“不同”都是基于“同”。
3.擦亮语言,还原场景;
4.寻找缝隙,开掘意蕴。
朱博士例举了《雷雨》。通过品读其中一个没有几笔笔墨的人,来解读周朴园和梅侍萍的爱情。从空白中读出意蕴,从次要人物,被作者忽视的细节入手。小时候读《雷雨》,看到周朴园父子成仇,夫妻成恨,儿女乱伦,自己的旧日心头爱,时时在眼前而不识,相认又是悲剧的开始,竟可怜周朴园(申明我不是阶级立场不坚定,仅仅从人性角度看)。现在,有人把这部剧当作家庭伦理剧来看,也不无道理。
《故都的秋》
自宋玉《九辩》始悲秋。
老舍的秋明丽,郁达夫的秋颓废。
在比较中细品《孤独的秋》的颓,很多字词里都有颓废的影子,这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我甚至感觉不到其中的颓废,只是觉得萧索。原来萧索是颓废,颓废也是美。
而秋中每个意象的选择,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朱博士带着我们重新细读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细读文本,文本细读,细细读这首诗,才发现它的奥秘。几岁的小朋友能背诵的这首诗,竟然蕴涵着那么多那么多我没注意到的东西。
中华孝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