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使游戏》
又是个一言难尽的封面,只看这个背影简直要以为这是个讲失足少妇的火车文学。
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哥特风故事,能让人联想到很多作品:《魔鬼代言人》、《康斯坦丁》、《远大前程》(尤其是狄更斯笔下雾气蒙蒙的伦敦,虽然本书里的阴冷城市是巴塞罗那)、《基督山伯爵》,甚至还有点丹布朗和尼尔盖曼《乌有乡》的影子。作者(译者)流畅华丽的文笔给故事增色不少,因为就情节本身来说,还是多少有点涉及恩怨情仇时常见的狗血感。
用半生坎坷换了个永生,男主还是挺值的。
2.《时光列车》
“作者和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方式。作者和他们写出来的书。我没办法假定读者对这些作者和书都很熟悉,然而到头来,读者会对我感到熟悉吗?读者会想要对我熟悉吗?我只能抱着希望,因为我把我的世界盛在一个大盘子里献给读者,盘子里到处都是偶尔才提及的各式典故。”
patti smith的文章写得很有某种随性的节奏感,“不需要所有梦想都实现”,“紧紧拥抱着‘没有指针的时钟’这个概念”,总之就是那种所谓有着“自由灵魂”的艺术人类吧——会在废弃监狱里挖出的石头身上看到礼物的价值,会为了看新一集的《谋杀》而临时起意在会纽约的路上拐到伦敦暂住。(《谋杀》还是挺好看的。)
“我们失去的东西也会难过地想要找回我们吗?电子羊会梦到罗伊·巴蒂吗?我那件外套,现在一个洞一个洞的,会记得当我们还在一起时的优渥时光吗?”
3.《爱药》
每个短篇都是错综复杂的家谱的一角,它们各有各的讲述者,每个齐佩瓦人都是自己故事里的神明。组合在一起,它们成了非直线叙事,甚至非叙事的家族故事,就像那个用布头和旧衣服缝成的被面。故事从1984年开始,跳回1934年,又迂回曲折地一路再讲到1984。第一个故事里的母亲迷失在风雪里,最后一个故事里两父子终于相认(那个大而有凹陷的鼻头、那个默契的拍肩),父亲继续逃亡(因为没有白人的监狱能管得住他),很可能不久后又会被捉回去。
这也是那种女性角色很突出的家族史,她们像宽阔的河流,一路捡起顺流而下的篮子里的弃婴、洗干净食物、泼醒混沌的头脑,并让人永远看不透,就像水下的河床。
“因为我们经受着同样的孤单,因为我知道她也在那艘船上,我分娩的那艘船上。她在黑色的波浪中沉沉浮浮。波浪带她日夜兼程,水拍打着她的未知之路。她挣扎着继续往前。她艰难地前行,而死亡则是她的明灯。”
4.《青叶灵异事务所》
解暑降温的灵异文,反正想象力丰富如我是不想独自在家的时候看它。看了个把星期终于追到最新章节(1019)。
这是个一伙(异常敬业的)拆 迁 办的年轻人,在处理钉 子 户的过程中发现了名为“青叶灵异事务所”遗留下的案件卷宗(包含了很多音频和视频资料),从此在坚守本职工作的同时,打开新世界大门并帮前辈们擦屁股的故事。排开闹鬼作妖的各种现象不谈,这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深入浅出软硬兼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拆 迁精神,才是最灵异的吧……
这本书的惊悚之处主要在于,青叶事务所留下的档案里,很多灵异场景都太日常了,再脑补一下委托人们在音频里被吓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声调,外加只有几个人能听到,但很可能环绕在很多人身边的鬼哭狼嚎之类的“画外音”,效果还是挺“身临其境”的。(此时可以看看你的床下头抽屉里窗帘后面等隐蔽角落,发量够多的人摸摸内层头发也是可以的。)
跟档案卷宗比起来,故事的主线就显得有点散乱。主角的能力(姑且叫它一睡觉就穿越时间吧)被设定得太万金油了,而且危急时刻官配(?)男二(一拳超人一般的存在)还会出手解救,让人产生不出什么危机感。对男主的这个能力的说明至今都显得比较乱套,总之就是“有问题,找鬼做梦”这样的套路。主线故事(现实人间)的世界观也是个薄弱环节,鬼啊灵啊老天爷啊都解释得比较……随性……对比之下,拆迁办法、群众路线划分、基层问题解决方案这样的内容,倒是详尽的要命,而且写得非常有生活……简直太有生活了……
5.《所罗门之歌》
“人人都想要一个黑人的命。不是他的死掉的生命,我指的是他的活的生命。那就是我们的身份赖以存在的条件。要是一个人连选择为何而死的自由都没有,那他的生命又有什么价值呢?”
所罗门家的曾祖父飞回了老家非洲,却在途中丢了小儿子吉克,后者被遗留在北美大陆上,跟他的后代们一起被白人命名被白人奴役。在得到“自由”后,这个家族的第四代要横跨整个美国,去寻找姓名不明的祖先,顺便找他自己。
相较之下,个人喜欢同作者的《宠儿》多些,可能是因为那本更倾向于女性视角,虽然《所罗门》里最自由、最讨人喜欢的角色也是女性,几个男人则各有各的毛病。
6.《积木书》
Building block,封面上的英文名,让人意外地很形象——书里的故事,是搭建出生活的一些砖瓦,又一个block一个block地具有非连贯性,露出这样那样的空隙,有时候看着热闹有时候脆弱。用积木搭的房子,似乎可以向左右两侧一直延长下去(积木总给我一种二维物体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并不需要跟早先存在的部分有什么逻辑关系。
这种一段一段的,时而像纪实时而像虚构的讲述和感悟,有点让人想到《不安之书》那样的作品,但又不像佩索阿那样远离人群,而是在各种各样的场所参与着、观察着。
“东北风,能把人的头发吹得发硬。”
“老人睡着了,他能感觉到,那双松弛的眼皮下面没有一点缝隙,看上去就像温暖的棉布帘子,把冷风挡在外面,上面随即落满了灰尘。”
“……世界会有三种不同的毁灭方式。”
“而在漫天大雪下面走动的人,就像跟时间没什么关系似的,他不会脱落,只有滑动,在平面的世界上。”
“朋友么,也就是逐渐会脱落的东西,是你的时间里没法补上的黑洞,是……越来越寂静的……不同的形状不规则的空间里的镜子碎片,供你拿来照见……也让你产生幻觉,以为自己是不会脱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