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外界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曾国藩教子的理念却值得欣赏。
他出身于湖南湘乡县,他的父亲曾麟书立志于考场,屡败屡考,却从不言弃,并在家中开设私塾教育学生。
父亲为了能让他在将来的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5岁开始教他识字念书,6岁入家塾就读。他没有过人的天赋,但勤奋好学,8岁读八股文、四书五经,14岁读《周礼》《史记》《文选》等书。古代的科举考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
16岁的曾国藩参加长沙府试,取得第七名的好成绩。如果能通过次年的院试,便可考取秀才,但他在接下来的6年里屡试不中。
他分析原因,汲取教训,继续刻苦求学,信心满满的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考后感觉不错。
想不到的是发榜之日,他却被湖南学台悬牌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文理太浅”,曾国藩并没有怨恨湖南学台,反而涌起了几分敬意,并为自己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坚持写一篇文章,作一首诗,读书不少于20页。
这一年里,他43岁的父亲第17次参加院试,终于考中秀才,成为整个家族“几百年来第一个秀才”,愈发坚定了他的“高考”意志。
1838年,他第三次参加会试,考取第38名贡士,接着在殿试中考取三甲第42名,被赐为同进士出身,终于圆了“高考梦”。此后,他在效忠清廷、举办洋务的磨砺中,成长为一代重臣。
当19岁的儿子曾纪泽参加科考时,父亲曾国藩在信中和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今年初次下场,或中或不中,无甚关系,榜后即当看《诗经》注疏。以后穷经读史,二者迭进。”
大意就是不管考不考得上都没什么关系,知道结果后还是要继续读书。
曾国藩在给孩子的信中经常提到自己的父辈。在信中告诉儿子曾纪泽要早起,说这是他们家几代人以来的家风,并用自己的父亲和叔叔的例子来教育曾纪泽。
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终究有一天,我们都会对自己的儿女讲述自己的故事,甚至,用这些故事来教育他们,对此做好自己很重要。
曾国藩在指导孩子读书、书法、文章的时候,总是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而且会布置任务,一旦布置了任务就有反馈,有批评建议,也有表扬。
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这点要我们的父母首先理解和认识,然后把这样的态度和观念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这一点曾国藩先生很明白的告诉了孩子。
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因为数学成绩差,落榜了。他找工作时处处碰壁,当过秘书,做过搬运工,蹬过三轮车送书。
几番纠结后,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再次走进高考的考场时,他的数学成绩只有19分。20岁那年,他第三次走进考场。这一次,他的数学成绩达到了79分,总分比本科线差了5分,马云因英语成绩好而被破格录取,以本科生的身份踏进了杭州师范。毕业后马云创办了阿里巴巴,跻身全球前十大科技公司。
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一时成败并不代表一切。不管结果如何,人生仍然有很多可能性。希望大家可以正视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