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人目标明确 教师教学任重道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前言”思考
期待已久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日正式发布,认真阅读前言,感受颇深,以言记之。
站在国家战略高度阐述了课程教材的责任担当,肯定自2001年新课改实施以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成就,并分析此次新课标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明确在新的世界变化中,课程教材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值得关注: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教育要关注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人民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变化紧密相连,关注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变化,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二是“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德育为先一直为新课程改革重视,方向正确,需要积极坚持。智育水平也受重视,需要继续提升水平,体育美育有些弱,需要加强,劳动教育以前没有得到落实,现在要落实。五育并举,五育皆重要,现在要提升优势,补足短板。三是“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来,义务教育首次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志着义务教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时代正式开启。
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中,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围绕育人目标,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的基础上,调整优化了课程设置,新课标细化了实施要求。结合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语文总课时在20%-22%,按照7—9年级周课时34节,语文课一周在6.8节—7.48节,意味着从下学期开始语文课在7节左右。
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中,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其亮点变化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各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依据更加准确、明确,增强了操作性。细化了评价和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试图用考试指导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为什么教”,强化了“怎么教”的指导。
纵观前言部分,对此次新课程标准以及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感受:
一是指导性、操作性更强。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对各学科的教学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如果太笼统、不细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老师无法把握,考试指向性不明,全靠专家们的解读,导致公这样说,婆那样说,一线教师不知道该听谁,教学就会茫然一片。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是一线教师,一线教师茫然,结果必然茫然。
二是培养目标更明确、更高远。五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中必须落实,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三有”时代新人,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一轮课程标准所绘就的蓝图,在欣喜之余,又有诸多惶惑,怎么落实?落实的结果怎样?具体到我自己,有些信心不足。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我该怎么面对,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