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行动之前,需要汲取别人的经验,推荐看看这几本书。
1
Super Y在解读电影《降临》的时候说:把对话当成棋局,结果就只有输赢。把人生当作旅途,才需要寻找意义。
如果你跟我一样,也在自己寻找幸福。那么这本《持续的幸福》(马丁・塞利格曼)就一定要看。
实现幸福人生应具有5个元素(PERMA), 即,要有积极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要投入(engagement)、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要有成就感(accomplishment)。
所以:
因为这些习惯,每天都会很开心。
愿意从事的事情才会忘我投入。
和朋友们一起开始,更好的是,还认识到了新的朋友。
做成了感觉特别棒,就可以实现那个目标了。
这算是人生中的一枚勋章。
2
世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可称为有限游戏。另一种可称为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有限的无限的游戏》(詹姆斯・卡斯)
所以一般组织以延续为目的,项目以完结为目的。
如果一个组织以完结为目的,它实际是一个项目。
如果一个项目以延续为目的,必能形成一个组织。
参与游戏的人是自愿的。参与组织和项目的人也是自愿的。
不论有多为难,那只是自愿的借口。
不论有多大不同,组织中的人都为了延续。
不论怎么做,项目中的人都是为了使项目完结。
成功的组织很类似,不成功的组织各有各的不同。
成功的项目很类似,不成功的项目各有各的不同。
3
跟漫长的宇宙来比,生命是有限的。
一年有十二个月。
一个月一般有四周。
一周有七天。
我们每周工作五天。
人道合天道。
所以我们一直与周期作伴,喜欢一定时长的迭代,它一般都是周的倍数。就象分形一样,分解到最后,都是相似的。
对每一个周期,从古自今都是一样的。比如:吾每日三省吾身。比如黄金三问。
如今问的问题可能不大一样,对待的态度还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有站会、回顾会议。
站会发生在每一天,回顾会议发生在某些周期。
可以看看《敏捷文化》、《敏捷革命》。
也可以什么都不看。曾子曰:吾每日三省吾身。我们都会尝试、失败、改进。
有一句话值得不忘:“对的事,天天做”。
4
重庆的敏捷之旅组织者之行后,本来打算把这篇难产了好久的文章改成故事。
为什么是故事呢?
在山城的第二天下午,快速阅读了一下佛学经典《坛经》,里面写了好多故事。比如第一品就是在讲惠能大师的经历。
想想这几天发生的好多事情,不把过程描述出来,不足以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把它写出来,想写给谁看,想要让他看到什么。
《故事思维》可以加速沟通,提高记忆效率。
高效的团队通过传递故事来传递价值。
就象《影响地图》:故事反应了什么?涉及到谁?我们要去做什么改变?要怎么做?
采用《用户故事地图》来进行故事的描绘。先有中心思想、框架、然后起承转合。
大的故事可以缩编成概要的小故事。大的故事也可以拆成多个小的故事。
为了让明白要做什么,可以先发概要的故事。接纳了,再说细节。
最为著名的讲解故事的比喻是关于复制一幅名画-蒙娜丽莎的故事。
其中一个人把画作分割成多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的来完成,每一部分都细致完成,直到画作完成。
另外一个先画个大概的样子,然后一层一层地浮现细节。
看起来都可以完成工作。既然是复制那就来点变化,比如过去了一周,商人来说头发要用深绿,那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假如第一个人已经完美地复制了一个部分,这部分有头发,那么他在第二周需要花时间重新将头发的部分改变颜色。
再来看第二个人。他可能只有一个勾线的稿,既然头发要变成深绿,那就简单把头发处理一下,甚至可以让商人看一眼。“什么?深绿这么丑?”商人说。还是黑的吧。
第一个人呢?他第二周的工作就白做了。第三周还要去补第二周的债,因为头发的颜色又变回去了。
而第二个人呢?
故事很简单。
5
那就现说一个故事。以下这个故事全文引用,且有部分删节:
“高德拉特博士为了推广TOC(约束理论)曾经写了几部小说,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目标》。
他在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罗哥带着一帮童子军进行荒野探险。这个过程颇费周折,童子军们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罗哥想了各种办法来帮助童子军们提高行进的速度。其中最大的挑战是一位叫贺比的胖男孩,他是整个队伍的瓶颈。刚开始,行军的队伍被拉得很长,而贺比则远远地落在了队伍的最后头。
然而,远足的目的不是比赛谁最快抵达终点,而是要大家一起走到终点。为了打破这种局面,罗哥对队伍做了180度的大翻转,他把贺比安排在了队伍的最前面,而把走得最快的小朋友安排在了队伍的最后。这样一来,走得快的小朋友没办法超越前面的人,便只好想办法怎么帮助其他小朋友提高速度。例如他们分担了贺比所携带的包裹,使贺比的行走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队伍之间的间隔也再没有出现过。
小说《目标》中的那个胖胖的男孩贺比就是童子军远足队伍中的鼓。好比行军中打鼓的士兵,他的鼓点节奏决定了我们行军的速度。
缓冲是为了保证瓶颈产能的最大化而在瓶颈前面设置的缓冲。缓冲又分为时间缓冲、发运缓冲、装配缓冲等。
绳子是什么呢?试想,如果行军的队伍比较短,大家都能听见鼓声而同步向前。但是,如果队伍过长,无法保证全体成员都能听到鼓声时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尝试用绳子栓住每个人的腰。这样即便队伍很长,也不会有人掉队。
这个方法可以算是鼓、缓冲、绳子的核心思想。”
实践《看板方法》(小蓝书)的时候,推荐先了解一下这个方法。作者大卫讲的上野公园的故事也非常有趣且易懂。
我们通常处理事情的方法是推动。把情况做完,然后说“我已经做完了”然后扔给下一位。这是,等待其他人把任务推过来。
这时有意思的事就来了。
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你只有一双脚,不能同时跳两场舞。”既然是推,那么我的手边就可能不只是一件事情。因为别人做完了之后就会推给我。我就成为了瓶颈。
比如公园,一个公园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不加限制,就会人满为患,人们游园的兴致就会大减。这时他们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手段,即入门的时候发一张卡片,出门的时候交还。如果卡片没有了,就说明已经到达了限制。
工作由推变成拉动,是本质变化。
6
关于“系统思考”大约开始于一年多前吧,当时大师兄吕毅发起了一个召集。
“李志的334计划是用12年的时间在全国334个城市开演唱会来把现场音乐带给更多人,很欣赏这份热情和行动!我一直想把过去些年积累的系统思考在产品开发组织的应用能介绍给更多人,也是时候该行动了 :)。”
2017年的某个时候,杭州淫雨霏霏,小伙伴们一块共创2天,共同设计了工作坊,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将系统思考带给更多的朋友。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协同运作,生活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的时候会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针对一个具体的目标,制定了一个措施,希望通过这个措施改善或提高目标达成率,却发现在实施了新的措施后不但没有效果,反而阻碍了目标的达成?
无心插柳般的做了什么,却意外地解决了一个很久以前痛点?
《第五项修炼》里提出了又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思考方法。去年我们也开了好几场基于因果回路图的系统思考工作坊。今年小伙伴们又聚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思路。可以期待了。
7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人的成果可以供我们学习。学习是为了知道。对“知道”的四个状态有一句绕口令是这样说的:不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
喜欢龙爷翻译的《重新设计工作》。
也因为给《从1到100,用心求变: 你我都需要的63个持续改进与提升策略》这本书配了一套游戏卡牌而与之结缘。
当时设计了一个多人一块的玩法。确定问题,模拟用卡牌上的技能解决问题。
后来,在咨询的时候又发现,其实一个人也可玩。比如抽取3张卡牌,看看今天我能用在什么方面。
伯薇经常把培训比喻成打牌。每一次都会准备很多张。这样就可以制造很多惊喜,让过程更有乐趣。
让不知道不知道的暴露出来,让知道不知道的逐渐变成知道,让知道的变成我们手里的卡牌。这样的话,不时检视一下牌库里积累了多少牌?
8
这些书看一下,渐渐形成一个闭环。就象是一个完美的轮回。开始,成长,上升,再开始。故事、生发、任务、每一天、回顾,不是一个受困的莫比乌斯环,一个永无止境的上升弹簧。
如果还有一些模模糊糊,不妨找些认同的做出尝试。对的事情,天天做。也许就是传说中的知行合一。有一本书叫做《逆向管理》,先行动起来,再去思考。不是用脑,而是用手。实践出来才能自己有体验,感同身受。
如果思考可以闭环就如同上升的弹簧,假以时日,突破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