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078 2016-6-22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S点评:尝试分析所谓现代新形式的阅读,对成长的影响。有哪些变和不变的地方。有哪些逃避不了的挑战。
思路:
按照S的思路,我把它分为几个点:新形势阅读、特征、优势、缺点,以及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本以为列出提纲就可以闭着眼睛码字了,结果写着写着就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
但愿这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一不小心就写了那么多字。
新形势下的阅读体验
新阅读方式
智能手机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手机阅读越来越便利、阅读的途径也越来越多。
最开始是手机下载电子书,或者去指定的网站在线阅读;到现在,微博、微信、以及各种客户端,成了阅读的新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微信读小说,通过微博读新闻,通过各种客户端读书、读杂志......
甚至,哪怕你只安装了杀毒软件(360)仍然可以读新闻。
电子书
起初,很多人以为手机阅读的兴起,会让一些电子书淘汰;但kindle似乎却是一个例外。
前面我说,很多软件都有阅读的功能,那是越做越广;但kindle做的是减法:只能读书。
新阅读优势
阅读快
阅读不再是读书人的专利,现在,任何人随时随地都能开始阅读。
也许有人会觉得:很久以前,读书就不再是读书人的专利了啊!
其实,读书还是有“门槛”的:首先,你得有书吧?然后,当你想读的时候,身边要有书吧?
我有很多朋友,别说手边没有书,他们的家里也很难找到一本像样的书。所以他们每次来我家都会感叹一句:你的书真多!
以前,不买书、不下载阅读软件的人,每天的阅读量都十分有限;而现在,只要装了微信,谁都会花时间去阅读公众号。
因此,阅读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不再限于读书,还包括读公众号的内容、读长围脖。
互动快
读纸质书的朋友都知道:作者和读者,基本上是处于两个世界。除非作者搞签售、或者参加什么活动,而你恰好在现场,那么你们才有机会进行交流。
80年代曾经流行过写信,很多编辑部都开通了读者信箱。后来渐渐稀少了。但是,当年郭敬明出版《幻城》的时候,编辑部也开通了读者信箱,还把那些写得很优秀、很感人的信,编撰成一本书,名叫《幻城之恋》。
在随时随地都能通过微博微信、跟作者进行“勾搭”的现在,很难想象写一封两个月都没有回音的信,是什么感受吧?
(注意:不是写电子邮件,也不是快递,是真的写信)
分享快
只要有wifi,我们读了什么东西,马上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装逼,或者丢到微信群里。隔夜之后的“热点”就不再是热点了,所以要赶快。
门槛低
阅读方式变了,写作的方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同样,写作方式变化了,读者也会产生变化。
以前,“作家”可是个很高雅的称号,就有点儿像现在的公务员。只要听说“这个人出过一本书”,那么就会受到敬仰。
韩寒刚出道的时候叫什么?“少年作家”!
所以,他后来辍学真的很让人大跌眼镜——作家啊,高材生啊,一言不合就辍学?作家协会的人坐不住了,时不时就有人写文章讨伐韩寒。韩寒呢,借着博客(当时还没微博),写了一篇《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爆红网络。
如果说,韩寒一炮而红让很多传统作家紧张,那么,网络写手的兴起,更是让他们始料未及。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很多作家的书卖不出去了,大家都读网络小说去了;后来又一窝蜂读青春小说,现在貌似开始转向“你其实不努力”“你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和“你的青春真迷茫”之类风格的书了。
但是,在现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谁没发表过几篇文章啊?
也没多少人以“作家”自居了,写得好的都叫“自媒体”,或者网红,或者知识型IP。
新阅读挑战
碎片化
刚接触微博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关注了各种“心灵鸡汤”。因为,你想,一百字就讲出来一个大道理,多么了不起啊!
后来,参加一位临床心理咨询师——考拉小巫的分享。我问她:为什么那些鸡汤文,看上去都很有道理呢?
小巫说:他们直接抄的心理学啊!
只是它们把里面那些逻辑、结构砍掉了,捡了一些毛边角料。所以我们乍一看,很有道理;其实很少有可行性。
但是,现在很多人连一篇长文章都读不完,还有能力去读真正的心理学吗?
因此,鸡汤文正是迎合了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习惯。
也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小文章,培养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信息爆炸
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简直以指数级增长。
因此,那些信息要进入我们的视线,势必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我们就像幽闭在深宫的皇帝,只有通过身边的人来接触外面的世界。
我们读什么新闻、看什么文章、追什么热点,很大程度上都受朋友圈影响。所以,很多大牛——比如大熊,比如秋叶,就时常说:检查一下自己的朋友圈,看看身边都是什么样的人。
成长:利用一切
不管新阅读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成长呢?
我觉得有两条路:
其一:我们可以选择拒绝。
不是很多人都会采取这样的措施吗——定期断网、关闭朋友圈、关闭手机,然后静静的读书、冥想;
比如买一只kindle,这货虽然长得像平板电脑,但它唯一的功能就是读书。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手机安装了kindle软件的同时,还会花钱去搞一台kindle回来。
其二:我们也可以选择拥抱这些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阅读电子书,通过微信和作者交流、分享,通过知乎提问,通过分答找专业人士请教......
我印象中,最能利用新阅读方式的人,是萧秋水老师:她利用豆瓣存书、分享书单、写书评;利用微博发表感触、和粉丝互动;利用微信公众号写文章;利用在行约见小伙伴;通过分答,把碎片时间拿来分享心得......
甚至,她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工具,特地去买了很多苹果的原装配件。
我羡慕萧秋水老师,并不是羡慕她很豪、什么都用苹果;只是觉得,她能够驾驭这些工具、而不是被其所困。
比如我就不敢用iPad来读书,因为总是忍不住想玩游戏,所以干脆把它给老妈,我自己用黑白色屏幕的kindle……
但是,kindle也好,iPad也好,如果我们的关注点放在“成长”上面,就需要去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选择和舍弃的过程。
你选择“拒绝”,那就不妨试试定期关闭手机,或者用kindle代替平板电脑;你选择“拥抱”,那么,就把手机,iPad里面的功能,充分用起来吧!
让它们帮助你,塑造出更好的自己。
宇枫
201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