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10 佳豫
《智者正己化人》(解读论语第145天)
日经第450篇(乡党第十)
经典原文: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古代都比较喜欢集体庆祝,以族长、村长为老大一起搞活动。现在的城市里都各回各,别说集体了,就是串个门都很少见,农村还是保留这样的习俗,一般谁家办大事情,整个村的人都会到场。
很多人在谈价值观的时候,会谈到弱肉强食,同时对于仁、义、礼、智、信却没有特别大的感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说要尊老爱幼。现在的老人比起古人相对都比较长寿,车上听到的声音好多都是:老年卡。
可能是物以稀为贵,这老人一多好像就有点嫌弃,其实这正是国家生活水准的体现,而我们却在无形中失去了为仁的根本。
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一直如此团结和强大,虽经历风雨和波折,却始终没有消怠,就是因为这种以仁爱为底色的思想,一直浸润着我们。
《弟子规》里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古人吃饭的时候,都是长辈先动筷子,当长辈放下筷子后,晚辈才可以离开桌子……这些都是文化的生命力,不是繁文缛节,我们要好好的继承它、发扬它。
记得有一次开饭,我说:开饭了,让儿子坐下来吃饭。儿子却说:外婆还没有坐下来,我怎么能坐下来。当时让我特别欣慰他有这种对长辈的敬畏之心,国学没有白念。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缺乏和谐,那都和我们缺乏礼节有关,当我们把这些礼节慢慢做好之后,和谐自然就回归了。
古时候大家还比较信奉占卜、鬼神的,在民间有驱赶鬼神祭祀这些仪式,这个就叫做傩。
孔子当时是鲁国的大司寇,是宰相,所以他非常重视跟人民百姓一起聚会,交流情感,促进和谐。
他在《论语》前面有讲:要敬鬼神而远之。也就是说我敬你,但是我也远你。普通话就是要做到迷而不恋。
拜佛时我们会看到:有求必应这几个字,其实不是让你向外求,而是向内求,也就是说要求自己,谁都靠不住。
阼,就是东边。从中国的方位学上讲,东方是属于正位,过去每个村庄都有祠堂,或者说祖庙,那祖庙一定是在这个东方的位置上面。
那乡人在举行礼仪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不到位、不完善的地方,那孔子也不好去阻止。
但是在这种驱鬼的仪式上,他又担心驱鬼会惊吓到祖先,所以他就穿着这种祭祀的礼服,站在祖庙的东阶,好使先祖神明得到安定。
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补位思想,也就是说,他人做的不一定正确,那我就帮他们去补一下。我不能去要求他人怎样,但是我可以要求自己。
这就是一个智者所做的事情:正己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