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丨你为什么想写作?
文/秋正源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相同的一面,并非人之共性所在,而是本性使然。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有新诗皆读与牧童老妇听,直到他们说好,方才停笔。文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走在人生的末端路上,不妨停下脚步,沉淀内心,看一看大好河山的雄伟辽阔。心境也截然不同。
倘若有一天,你反复看一本书看了很久,要么是书太厚了,要么就是太难啃了,再不然就是太乏味,其实很多“要么所言”,诸如要么没时间,要么没闲情……读书讲究好的氛围和好心境固然是真理,倘若以此为理,怕是难以爬上人生的高峰,走在人流的前端。
我们读一本书,兴趣索然,也并非不读书,应试教育下又有谁是天性爱读书,爱读教科书呢?但偏偏就有人学的出奇好,可见与兴趣有关,但无绝对之说。读书带点功利性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能做个有用的人,而不是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之徒。一千个读者就有可能影响一万种的人生。“想”写作,首先得“想”。而“想”的前提必然是有趣的事想分享。有趣的故事,有感悟的人生,都是文字的精魂所在。
真正有兴趣的人也分两种,一类是以兴趣为生,并付诸一生去追逐理想的最高层次。而另一种自然是闲时聊聊,大有几分隐居雅士之韵味。无论出世入世,都为当世。
其实读书不易,并非书难读,亦非书深奥。而是读通,通透难乎其难。这与做学问无异,但深有深的雅韵,俗有俗的俗趣。阳春白雪,鲲鹏图南,都不失为雅俗共赏。
柴静在某次采访时说:“烂作家写几本书全是写自己,好的作家可以深入人不同人的生活,甚至比那个人认识更为深刻。巴尔扎克为什么写得那么好?就是因为她想写谁就拼命想要见到谁,只要你想见到这个人,你一定可以见到。”这句话触动内心柔软处,仿佛那一句:只要你想你就可以。而多少人也输给了“想想而已”?
香奈儿创始人Channel就说过:一个男生不再找真爱的时候,说明他长成了男人,因为在很多年以前,他的父母就已经把真爱就给他了。”精辟入理,一针见血。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这样的话说起来多多少少是引起人的共鸣,只因每句话的背后都有不可言表的故事。
当一天二十四小时你觉得不够用的时候,说明你在路上。只是你在努力的方向上比别人慢了点。当你感到时间如日月变换,不及指尖,说明你没有辜负。只是你在这段时光中起步比别人迟了。有人厚积薄发,有人“出名趁早”,也有人名满天下,已然到“天下何人不识君”,
都不算晚,真正的“晚”是一生都没有在路上,在末端的路上匆忙的看一眼世间的繁华,在末端的路上懊悔青春琴瑟不相调。最晚的时候是已经没有了时间。
做你去做的事,你一定能够做好。凤凰磐涅,鲲鹏九万里,最后不过为生与活而穷极一生。只是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写下前半生的自己,正视自己惨淡的人生与庸碌的状态,深入内心柔软处,看一看这后半生的荣辱繁华。
我之所以喜欢写作,大部分原因是疑惑,我喜欢在写作中收获我不曾理解的大道理,就像当我在面对人多的时候,我会问自己: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我,我会是怎样,还有知觉吗?
写作的过程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许多事没有经历,却俨然成了小大人的模样,或许这就是少年老成吧。
李尚龙谈及写作说道:“我很感激写作,因为写作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事。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自己想不明白,所以才写下来,发现它真的能帮助自己把问题搞明白,所以长期写作的人一定更加聪明。而且,写作没有门槛,你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明白了就行。所以会写的人,要一直写下去。”
很多时候,我们想写,就是因为写作没有门槛,我手写我心。当我们自己都想不明白的事情,学古人格物致知,当我们想明白了,写作的趣味便油然升起。喜欢写作的人,或许藏不住心事,天性敏感细腻,将涓涓心事付诸笔尖,说给自己听,说给别人听。当万千思绪夹杂时,简单地可以只是一个故事。
有一种花,叫做千瓣莲华,花期最长,开满三季不衰。
也有一种花,叫做昙花,花期最短,眨眼间便已开过。
有人追求短暂的繁华,也有人追求一世的繁华。很多人皆认为前者最为失意怅然,后者反而更为长久更踏实。一花一树是菩提,一草一木是美景,一撇一捺是人情。皆是写作的情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