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Joy Liu
本文版权归Joy Liu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而你的女儿在被人奸杀并焚烧后的第七个月,警察对凶手是谁仍旧毫无头绪,你要怎么办?
今年已经获得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并被奥斯卡提名的热门电影【三块广告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这部片子之所以引起热议,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它挑战了很多传统故事里,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刻板印象,甚至它还讨论了尊重多元价值和在冲突中合作的可能性。今天Joy就想邀请你好好聊聊这个引人入胜,又让人沉思的故事。(PS:本文有一定程度的剧透,介意的朋友可以看完电影再来!)
1. 没有一个故事不是多面的
女主角米尔德的女儿被人奸杀了。在她所生活的小镇里,警察们似乎无所作为,儿女死后7个月,案子仍旧没有丝毫进展。
一天米尔德开车路过自己女儿被奸杀的那条路上,突然看到了三块闲置的广告牌,她边咬着指甲,边驻足思考。然后就有了影片里经典的三块广告牌,上面分别写着:
“在死的过程中被强奸”
“凶手还没有抓到?”
“怎么会这样呢,威洛比局长?”
然后就出现了另外两个关键人物:得了癌症的威洛比局长,和他的看着有点傻的下属迪克森警官。
他们立刻找到了卖给米尔德广告牌位的广告商雷德“算账”,俨然一副滥用职权的样子。而广告商雷德则告诉他们:我做的事情不犯法,你们管不了!
看到这里,你大概会觉得这是一部含冤母亲讨回不公,最终“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
但导演想表达的,远没有这么简单。
后来威洛比找到米尔德,他说他们已经做了一切能做的努力。在他解释和描述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其实警察也并非电影开始所呈现的那样毫无作为。
有趣的是,小镇上的人们开始对米尔德实施某种暴力:去她家里规劝的牧师,看牙医时不怀好意的胖医生,开车送儿子上学时往车窗上扔鸡蛋的同学,还有醉酒之后烧了这三块广告牌的前夫......似乎她也立刻成了小镇上的“公敌”。
再说回迪克森警官。为了给威洛比打抱不平,他先是去骚扰了广告商雷德,又把米尔德的好友抓起来,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个人物似乎鲁莽又偏激。
但随着故事的展开,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威洛比局长不忍心让妻子和孩子看到正在一点点消亡的自己,也不愿意他们为此失去生命的热情,选择了在马厩里开枪打死了自己。而他死后分别写给迪克森和米尔德的信,也成了故事的转折。
威洛比对迪克森说:“我觉得你有成为一名好警察的潜质,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内心深处,你是一个正直的人。我知道你可能不相信我这么想,但我真的是这么想的,傻瓜。但我确实觉得你有太多愤怒了。我知道这些是因为你父亲的死,还有你一直需要照顾母亲。可是如果你有太多仇恨,就无法实现你的梦想—一个警探。你知道你需要什么才能成为一名警探吗?你需要的是爱。有了爱,你就会有沉着,有了沉着,你才能够思考。有了思考你才能够破案。”
在迪克森在警局读信的同时,因为广告牌被烧而歇斯底里的米尔德,正在准备火烧警察局。发现自己已经被困在大火里的迪克森记住了沉着,拿着米尔德女儿的档案,冲出了大火。
2. 非黑即白的世界,也许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
电影里的几乎每个人物都是如此生动。
你无法说他们是坏人或者好人,无法说清楚他们做得到底是对是错,你只能说自己看到了特别真实的人性,然后被那些不完美的美好打动。
广告商徳雷,中间还耍过一次滑头,管米尔德多要了一个月的广告牌位费。正当你要开始讨厌他的时候,在被迪克森暴打了之后住院的他,发现新进来的病友是大火中烧伤的迪克森时,还是把橙汁递给了他。于是你又开始觉得,原来他跟我想的不一样。
威洛比局长,在警局里审问米尔德时的恶语相向是他,死后送钱给广告商为米尔德买一个月广告牌位的人,也是他。
迪克森,这个角色几乎是最有趣的。从前把米尔德好友抓走的人是他,最后跟米尔德一起去抓强奸犯的人也是他;妈宝到每天把妈妈挂在嘴边的人是他,勇敢到可以不顾生死想办法留下嫌疑犯DNA的人也是他;不分青红皂白暴打雷德的人是他,在大火中还不忘了拿走米尔德被害女儿档案的人也是他。
米尔德,登广告牌质问威洛比的人是她,在威洛比吐血后关切地帮他求助的人,也是她;怼天怼地怼空气的人是她,放火烧警局的人是她,但原谅放火烧了广告牌的前夫的人是她,最后即便不是杀死自己女儿的凶手也要去伸张正义的人,也是她。
看完电影,你会觉得这就是最真实而多面的人。
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非此即彼,非黑对白,非对即错的绝对化,尤其是当我们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
可我们却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开始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我们或者拥有好的父母,或者拥有坏的父母;我们的伴侣或者是灵魂伴侣,或者是渣男渣女;我们认识的朋友或者是重情重义,或者是人情淡薄;我们的工作或者让我们激情澎湃,或者让我们行尸走肉;就连我们对自己的看法都是如此,成事时我们觉得自己天赋异禀,败事时我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理解一个人的多面,恰恰是在了解生命的弹性和丰富的可能性。
对自己和他人的多面性和可能性好奇,才可能去创造这样更多跟以往不同的可能。
我最近刚结束了一个关于“吵架”这个主题的团体。在团体中,大家讲了很多自己和伴侣或者是他人吵架时的故事。我们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吵架时,我们往往会相信对方做某些事情的动机是恶意的,甚至是怀疑起对方的人格,不断去指责和病理化对方,才会让吵架升级。我们的伴侣可能做了一些让我们难过的事情,但这也许只是你们关系众多面里的一面,甚至吵架本身,也只是你们各种交流方式里的一种。
一个人,可以同时是天使和魔鬼,还有无数种在天使和魔鬼之间的状态,甚至还可以同时是智者和弱智,同时是英雄和莽夫,同时是创造者和破坏者......
也许你要问,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呈现出如此不同的自己呢?
3. 在爱里生发出沉着,在沉着中生发出思考
电影最关键的转折,大概就是威洛比局长的死亡,还有他留下的三封信。
不得不说,听到威洛比写给米尔德和迪克森的信时,我开始相信了他说的“爱的力量”。
爱这个词听起来很普通,似乎人人都在说,但真正践行起来,却又充满挑战。
在威洛比之前,或许没有一个人跟迪克森说:“我觉得你有成为一名好警察的潜质,因为内心深处,你是一个正直的人。”
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似乎更多是一个易怒,意气用事,不动脑子,又很“听妈妈的话”的迪克森。但所有这些,都不是迪克森的全部。威洛比看到了他的愤怒,也因为这份看到,他给了迪克森所需要的爱:一份来自死者的肯定与相信。
迪克森的确也因为这份爱改变了。虽然不完美,但他竟然真的沉着地从大火里逃了出来,竟然真的沉着地记下了嫌疑犯的车牌号码,然后通过跟嫌疑犯打架的方式留下了他的DNA。虽然后来嫌疑犯并不是真正的凶手,但这一系列的动作,已然让我在心里为迪克森喝彩鼓掌,因为那一刻我知道,他离自己的警探梦想,真的越来越近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米尔德身上。如果你用心看,你会发现其实这个小镇上,真正可以跟米尔德一起伸张正义,或者哪怕是给她精神支持的人,少之又少。对她不耐烦的儿子,毫不关心此事甚至纵火烧广告牌的前夫,想要“教育”她的牧师,贪婪地多收她一个月租金的广告商,针对她的牙医,找她麻烦的迪克森,往她车上砸东西的学生,甚至是一个到她的店子里砸东西的陌生人(后来发现是嫌疑犯),几乎所有人都在与她为敌。
用威洛比的话说,她缺少的,其实是爱。
因为自己的广告牌被烧了,她才会想要去烧警局;因为没有人站在她这边,她才会跟一切阻碍她的力量抗争。而威洛比的那封信和那一个月的广告牌位租金,似乎就有了让她不去报复火烧广告牌的前夫的力量。
前夫19岁的女友说: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 (愤怒会招致更大的愤怒)
而她最后也终于有勇气放下啤酒瓶,对前夫说出那句:对她(19岁女友)好一点。
每个人都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而让人从一种可怕的可能性跳转到另一种美好可能性的,往往是带着爱和好奇的心。
当你相信你的孩子是一个自私自利,一事无成,将来只可能啃老并不知感恩的吸血鬼时,你便增加了他/她成为这个人的可能性,因为你所创造的关系,是充满嫌弃和不信任的关系;当你相信你想要成为心理学家的孩子也许会经历挫折,但一定会慢慢实现自己梦想,并且是一个为自己人生负责的人时,你便增加了她/他成为这样人的可能性,同样因为你所创造的关系,是一份信任和欣赏的关系。
愤怒或许会招致更大的愤怒,但爱也同样会带来更多的爱。
愤怒本身并不可怕,愤怒甚至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和资源,可怕的是我们被愤怒吞噬,失去了爱的力量。
我想最后讲一个自己的故事。
爱的确会让人沉着和学会思考。在有段时间,我经常和伴侣吵架,那段时间我几乎无法写东西,也无法好好地思考。而当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我越来越能感受到来自他的爱时,好像我自然而然就有了特别多的想法和思考,坐下来的时候,这些思考就会像一轮在海上升起来的月亮,瞬间照亮了前方未知的地方。
也许你会问:你们的关系是怎样变得越来越好的呢?
同样,我们在相处中看到了彼此身上的各种可能,我们知道我们对彼此的爱,会把那些最美好的可能变成现实,所以我们就放下了对于那些所谓的“阴暗”可能的刨根问底,直接跳到了对“你希望我怎么爱你”这个问题的探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