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完蔡崇达的《皮囊》,脑子里有句话一直挥之不去:
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这本书中,作者“看见”了身边的很多人:豁达的阿太、深爱父亲而又坚强倔强的母亲、历经多种变化的父亲、被世俗排挤的张美丽......
不晓得是不是大部分人会跟我一样,尤其是经历过失去的人,会选择性的遗忘,那些经历过的痛苦,如果不是午夜梦回,怕是自己都会以为已经忘记。
原来是大脑把它藏在一个隐秘的角落,或是一个盒子里,不让其轻易抖落出一丝悲伤。
作者是勇敢的,把自己经历过的那些并不愉快的人生,拿出来深深的剖析,彷佛又重温一遍。
然而这却又让作者更得以理解过往,“看见”这许许多多的人。
当然也包括自己。
在《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这一篇里,作者在试着看见自己,抛开那些虚妄的梦想,抛开给自己当借口的责任,真实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02-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极为深刻,对于文展和张厚朴的描写让同为80后的我对于青春和理想有了更多的思考。
文展是一个长着兔唇但有着远大理想和明确目标、成绩优秀的小镇青年。
从九岁起便开始整理国史大纲,按照他的计划,应该会成长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所有的变化安妮他到城市以后开始,从黑狗达和他断断续续的接触中,看出了小镇青年的心路和变化。
正如作者所说,文展代表了从小镇走出来的这样一群人,有着故乡中小学阶段带来的信心和未来的规划,却粗暴又纯朴。
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这道出了多少漂泊在外游子的心声。
-03-
对张厚朴的描写,让我不禁思考对理想的追寻。
这是个朴实的单纯的农村小伙,正如他名字的由来(Hope),用力的活着。
也许是因为父亲的鼓励,厚朴用尽全力去实现理想,那些用幻想编织出来的过度膨胀的理想幻想。
他做着那些并不擅长的事情,比如组建乐队,也一度成文校园热门人物,却依旧内心空虚迷茫。
最终回到了小山村,自杀身亡。
理想与现实,是青春期避不开的话题,有多少人错把幻想当理想迟迟找不到自我,又有多少人以务实的态度往更高处走去。
-04-
书中每一篇都直指人心,不晓得是否优秀记者都有这种超能力。
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是由记者方夷敏创办,碰巧看到了早期对她的采访,有这样一句话:
我对人很感兴趣,我对人的成长、经历、改变都有天生的好奇心。
我想,大概是因为这个特质,记者才能够成为优秀的记者,也正因为这个特质,他才可以把公众号办的有声有色。
**读懂,意味着更深入的理解,是一种更客观和平和看待人生的态度。
**
我们读那么多书,走那么多路,真正的目的在于了解人心啊,读懂别人,也读懂自己,这样的人生才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