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媒体极速发展的今天,恨不得每个人都有一个公众号,迫不及待的输出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在大环境下,如何在纷繁嘈杂的信息噪音中排除干扰,找到最接近真相和本质的线索,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思索的问题。
事实:每个人都有认知成本。
所谓认知成本,就是我们理解思考一个事物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而我们的大脑有一种天性。就是在处理信息的时候会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我们会从认知成本低的简单直觉型信息开始(如图片,标题),然后才会到认知成本高的复杂分析型信息(如数据,多段文字)。所以我们更习惯接受观点,而不是分析信息;更容易接受是什么,而不思考为什么。
有研究表面,绝大多数人,90%的事物是通过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认知的(右脑);只有大约10%是通过数字和逻辑来人知道的(左脑)。
这也是为什么广告和产品的视觉包装可以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
比如,当我们逛商场,面对琳琅满目的货架,决定我们买哪个产品回家的,其实是产品的外观设计,颜色和图形,而不是产品参数。如果在产品的外观设计还可以引起消费者某些积极地联想(如谐音联想,行为联想,同感联想),那更是事半功倍。
举个栗子:
迪奥把香水做成美女身形。当小姐姐们看到这个香水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联想到盛装晚宴,一下子吸引住目光。比起在香水上标注出复杂的成分和功效这种高认知成本的途径,让小姐姐们看到一个阿娜多姿的明星和瓶身,无需多言,一个字:买!
再举个栗子:
现在最容易传播起来的文案是哪些呢?是那些简单易懂,观点浅显的文章。但这些文章转发即忘。相比起来,那些专业的大段文字的“深度好文”和“绝对干货”反而被埋没。因为这类文章没有明确结论,更多的是为了引发大家的思考。
这认知成本可以大了去了。在这个碎片化,互联网化的“轻”阅读环境下,容易被埋没。
所以,认知成本的存在为了操纵信息和舆论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手段:戳你情感弱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感弱点,无论你多么的坚强和无感。那个软肋一旦被戳,就会引发排山倒海的溃败。
我们看看现在百万粉丝的情感大V们为什么火呢?因为她们的受众是那些涉世未深的少女以及“生活不幸”的妇女。这两类人算得上是互联网上表达欲望很强的人群了。
如果我们收集一下大V文章中的常用字眼,不外乎“男人”,“爱情”,“婚姻”,“出轨”,“家庭”,“两性关系”等等。这些字眼再加上一些优秀的文笔,挑逗粉丝的情感神经,那真是易如反掌。虽然我个人不喜欢这类文章的内容,但不得不说在挖掘和洞察情绪上面,她们真的很专业!
体系:用虚假运营忽悠你
前几天一个朋友推荐给我《乌合之众》这本书,书中提到 “当个体融入群体时,个体的行为特征将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构成该群体的新的行为特征。”
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一个个体因为某种契机(比如情感挑动)加入某个群体,TA会不断地重复地接受群体的环境信息,逐渐丧失理智思考的能力。这个时候,群体领袖的操控忽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些保持理智,冷静思考的人被划分为异类,遭到排挤,被踢出群体。最终整个群体完成了自我“净化”,达到了和谐统一,“完美!”
通过塑造“精神信仰”和“个人崇拜”来发挥群体影响力,潜移默化为新加入的成员洗脑。把这个工作做到极致的,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邪教和传销了。
你看,历史的进程总是出奇地相似。
现在互联网时代,“洗脑”的手段千变万化。那些“意见领袖”可以退居幕后,只需要通过互联网营造一种氛围,就会有一波又一波的人上钩。这其实就是虚假运营。
更正经一点解释就是有目地的给用户制造一种假象,利用互联网规则和心理学技巧让大家难以识别,使其从中获利。
举一堆栗子:
淘宝刷单 ——> 从众心理 ——> 冲动消费;
微商转账记录 ——> 吸引大众购买;
租赁网站虚假房源信息 ——> 显得公司具有一定规模;
还有那个,“直播间除了你全是机器人” 的事件。
说到这儿,大家有没有想起《楚门的世界》?怕是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楚门,生活在一个被操控的虚拟世界。
因为认知成本的客观存在,让挑动情感成为可能。然后再用虚假运营打组合拳来个巩固升级。
温馨提示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百分百有效的方法,只能是放点儿个人小提示。
1. 由难到易,反向思考
你得尽量避免认知成本造成的思维惯性。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先越过观点,往下找支持观点的信息,把信息整合,再去匹配观点。
举个栗子:
当你看到《京东总成交额增长1000亿!》,别随手转发加评论“强东无敌!”之类的,这就明显被标题带跑偏了。
我们越过标题,越过观点,先找文章的“证据”。你会发现,他说的是总成交额,那就要问问了,是用户下单的总额吗?包没包括未付款和拒收的订单呢?再或者,他说增长1000亿,这个统计周期是多长?和去年比起来如何呢?
等你自己处理过这些“证据”,了解了数字背后的规律和方法,再回过头来匹配他的观点和标题,你才更能理解这文章背后的含义。
看到这儿,恭喜你,你已经开始独立思考了!
2. 多角度思辨
简单来说,就是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
有句话说的好,“ 逻辑思维本质上就是自证思维,目的不是还原真相,而是自圆其说。” 所谓真相,在发生过后就消失了。所有之后的推测都是一种建立在已有证据上的自圆其说。
那些技艺非凡的操控者就是善于利用手上的材料,编纂出一个符合其目的的所谓的“真相”(如虚假运营)。只要他逻辑无漏洞,组合天衣无缝,咱大部分人是难以辩驳的。
举个栗子:
有三个信息:1. 一个人在笑。 2. 一把手枪指向他。 3. 同一个人脸上露出了惊恐的表情。
如果我们按照 1 — 2 — 3 的顺序,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个人是个胆小怯懦的人。那如果我们按照 3 — 2 — 1 的顺序呢?这个人可能就成了一个大义凌然的人。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所以说不要轻易的接受别人给我们的“拼接”的“真相”,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多多尝试自己去论证推理吧。
我是坚果,简而言知。谢谢你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