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知识?
本书对知识的定义就是:那些能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换一种角度看,衡量你的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是: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
只有你在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个观点之后,收到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信息才是知识。
如果你学习之后和学习之前,思考和行动都一样,那么显然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
“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阅读,他们就只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内容之后,他们就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2、什么是临界知识?
但是,知识与知识也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要比另一些知识鞥奶狗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动。
比如,你知道从山顶上滚下来的石头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你懂得利用这一信息,当你遇到泥石流时往山体两侧跑,而不是识图顺着山谷与石头比赛。
石头会越滚越快,这对你便是一个有用的知识。
不过,如果你懂得牛顿第二定律F=ma,你就不仅仅能够解释为什么下落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快,甚至有可能想办法造出火箭。
像牛顿第二定律F=ma 这样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被作者称为“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套用了核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临界质量。
临界质量是指产生核爆炸需要的裂变材料质量,只有突破这一临界值才能产生惊人的核爆炸。与此相似,有些知识也能够发生裂变可以对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进行指导。而当你储备的临界知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产生惊人的威力(查理·芒格称之为叠加放大效应)。这便是应用临界知识系统产生的巨大威力。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巴菲特的导师。白手起家的查理·芒格凭借着不断总结那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临界知识(查理·芒格称之为“普世智慧”),成长为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亿万富翁。
他本人也不断地向世人介绍这一理念;在查理·芒格的演讲录《穷查理宝典》中,你甚至能
够找到他总结出来的模型与技巧。
然面、即使查理·芒格公布了他关于临界知识的“答案。
这对我们而言也很难有直接的帮助。只有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解识的影响比其他知识更有决定性作用,这些知识要在怎样的场里才能发挥作用,我们才算得上掌握了一项临界知识。也只有有能力自己发现和总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临界知识,我们才能让这能力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帮助。
关于引言部分,基本就是这两个基本的定义。
然后,后面本人实在是好奇关于知识的其他定义,查阅资料发现知识的定义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的……
关于知识的定义,认识论领域的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
柏拉图描述过但并未最终认可的经典定义规定,一个陈述必须满足三个标准才能被视为知识:必须有理有据、真实、被相信。
有些人认为这些条件并不充分,葛梯尔的案例就证明了这一点。
百度词条是这样解释的: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
但知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于实用性,以能否让人类创造新物质,得到力量和权力等等为考量。知识的概念是哲学认识论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也有人总结:知识是通过经验,感知、发现,学习而获得的对某人,某事的熟悉、认识,理解,如事实、信息、描述,技能。
知识可以指对某一主题的理论或实践理解,它可以是隐性的,如实践技能或专业知识,也可以是显性的,如对某一主题的理论理解,它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系统的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中国大百科全书》“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1)知识是后天的。它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结果,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比如,枇杷树的果实可以吃,其叶子可以用来治疗咳嗦病。这就是一种知识,是人们对枇杷树这一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
(2)知识反映事物的属性、联系与关系。事物的属性:如玫瑰花是红的,这是表面属性;笔是书写工具,这是本质属性。事物的联系:如雨后天虹,表明下雨与天空会出现彩虹这之间的联系;如电闪雷鸣,表明暴雨发生的放电现象的电闪和雷鸣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关系:如S(距离)= V(速度)*T(时间),这一公式表明距离、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一种计算关系。
(3)知识是主观的。知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因为它来源于外部世界;而知识所反映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这说明有正确的知识,即科学知识;也有错误的知识,如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
由于知识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知识的定义在哲学领域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从古代到现代,有很多思想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准确的定义。
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他指出,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被人们相信,即经过证实的正确的认识。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柏拉图。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知事(Know-What,又称事实知识),指的是关于历史事实、经验总结、统计数据的知识。
第二类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即知因(Know-Why,又称原理知识),指的是那些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运动的法则、规律等科学知识。
第三类是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即知窍(Know-How,又称技能知识),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巧和能力。
第四类是知道是谁的知识,即知人(Know-who,又称人力知识),指的是人际关系的知识。
其中前两类知识属于显性知识,而后两类属于隐性知识。
美国管理学家罗素.艾可夫在《数据到智慧》中,按照数据的处理加工程度分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四个层次,称为DIKW体系,即关于数据、信息、知识及智慧发展演变的理论体系,对每一个层次赋予各自不同的特质,如图16-1所示。原始观察及量度获得了数据;分析数据间的关系获得了信息;在行动中应用信息产生了知识;智慧关心未来,它含有暗示及滞后影响的意味。
最后,不得不说,作者的总结却十分到位和一针见血,不管知识这里面涵盖的真实,信息,技能,数据等,在如今这信息爆炸的时代,能真正被我们掌握在手中去改变我们行动,或者指引我们做出改变才是知识,不过这里往深处想,改变也分好坏,所以,是不是也代表,知识里面其实也有含毒的部分,就是被称为:“毒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