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幼少儿或青春期都会有叛逆心理,这些是我们事后给孩子的标签。
逆反心理具有普遍性,比如现在我用语音来写这篇文章,小禾圆跑过来,“妈妈你在干嘛?”
“我在写文章,下午就可以好好玩……”。
她随口来一句:“那我待会要讲话,让你写不了。”
这是不是一种逆反心理,你不让我这么做,我偏要这么做。
记得有一次我在厨房做饭,还没上幼儿园的小禾圆,特别无聊,想来厨房跟我一起做伴。
我考虑到厨房油烟重,而且有开水、电器,会有一些潜在的危险。
我再三要求她进去客厅一个人玩或者看电视。
小家伙进去一会儿又来厨房找我,我也知道她特别无聊,喜欢有人陪。
但是眼看快出锅的饭菜特别烫,我又一次用眼神瞟她,示意她进去。
见她没有动静,我的音调提高了许多,同时不允许他不允许再玩米袋中的米。
看我眼神变得严肃,语调提高,小家伙也不跟我沟通了。
直接坐在地上,手还是伸进米袋。
我非常严肃地跟她对视三秒,要求他她立刻进去,同时拽起她小手,奋力把米袋带压下去。
安静氛围下,两个人的对峙已经开始了,小家伙吃软怕硬,看妈妈 坚定、严肃,她也不哭不闹,又一次把米袋打开,小手伸进去,同时把米拿了起来,洒在地上。
就在我眼前,特别神气地做了这个动作,我咬牙切齿,心中已经有一只无形的手伸出来想揍下去。
理性之下,我告诉自己这样解决不了反而会严重化。
这个案例背后就是一个逆反心理。
还有在课堂上作业,老师希望有一个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但是学生状态不一。
我发现当我点名让那些开小差、趴着睡觉的小伙伴起来回答。虽然我的本意是想调动他们的上课状态,但这个“点名”的这个行为有些时候激发了学生的某些心理。
个别学生站起来,抬着头,丝毫没有“悔改”之意。
他并没有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回答,反而处在那里甚至表现出一副特别漫不经心的状态。
“我就是故意要气你。”
这也是一种逆反心理。无论你是什么角色,甚至为人父母的我,面对年迈的父母,多多少少我们也会有一些逆反心理。
母亲很少来我的家里,一是他们也忙,第二路途有点远。
我记得有一次他来闲着没事他来厨房看我煮饭看我切菜的动作以及炒菜的方式他特别看不下去,他就说,“切菜要怎么切?炒菜要怎么炒,老人家的絮絮叨叨又开始了。”
我的微笑慢慢消失了,母亲的这番絮絮叨叨,从我小时候就开始了。
虽然现在我也30好几,面对母亲一贯主观强势的指导,我本能的作出回应。
“我的方式也可以,我这样炒也可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你要尊重我的方式方法。”
我说完母亲没有回答什么,虽然没有语言上的冲突,但能明显感受到,其实我的回答已经表明了我的心态:“你的方式我不认可,我长大了,我有我认同自己的方式。”
这是一种相对温和的逆反心理。
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逆反心理案例吗?
从以上几种生活中的案例,我们来分析一下逆反心理的表现和背后的原因。
本周主题作文【齐帆齐微课第340篇,字数1186,共累积549109字数】
【2022年齐帆齐写作营,第9篇,字数1186,共累计8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