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茶冒出的32万班章王古树让全国茶粉为之震惊。茶叶生产发展到今天,噱头似乎耗尽,唯有古树这一概念让茶商们兴奋不已。至于什么是古树茶农茶商们说不清,但古树茶价格倒是清清楚楚。在当今茶叶市场,古树里似乎有掘不完的金。
古树有何优势?市场上大致是如下认同的: ①古茶树根系较深,茶树吸收矿物质与无机盐、水份较多,无需施肥所以是环保绿色茶叶。②古树茶是茶山原住民,早已适应了当地生态,有抵抗病虫及逆境(抗干旱、低温等)的能力,故而不用施药,污染少。③古茶树根部深入土壤,更利于吸收深层土壤的营养,相对而言茶叶内含物更丰富,耐泡持久,芽叶硕壮。④古树茶存世量有限,产量稀少。
古茶树一般是乔木或半乔木的大叶及特大叶种。茶树是常绿长寿型树木,树龄没有150一300以上也不好意思称古树。这种茶树基本是种子繁殖的实生苗,主根明显,有明显的树冠。在茶树资源丰富的云南古茶树占比不会超过5%。市场高高端起的古树茶是资源稀少而直上云霄的吗? 答案显而易见:不全是! 现在商家推崇的可是古树茶里不可言喻的韵味。事实上市场里古树茶的数量已不能用稀少来形容了,2014年芳村普洱茶档几乎家家都在批发古树茶,显然这是一种自发的趋利行为。真伪自在人心,古树茶哪有这么多? 那么古树茶是不是真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外形壮硕、香气深沉厚重、口感丰富、苦短甘长? 答案一定是不会趋同的。古树茶顾名思义是茶树生长已走到了生命周期的末端,小于300年的古树乔木还属壮年,其条形壮硕、香气深沉、滋味丰富、耐泡持久是可以想象与期待的。再往上500,800年就进入衰老朝了,枝条萌发速度放缓,出芽不齐,芽头瘦弱也就不可避免,这样的古树茶未必是大家所追求的臻品?
①从根系深度极致上看,决定古树深入土壤深度的不是树龄,而是土壤类型。在土层浅薄的山地,再老的树怎么徒劳也扎不进岩石,平均300年才能形成1cm土层,所以在相同厚度的土层,300年树龄与30年树龄根系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深度而在于伸展宽度。树木根系伸展的范围有其自然属性即:营养供给是按需分配的,其内在有协调性(多大树占多大的地),30年的树龄不会配备300年的根系,反之亦反(根/冠比)。②至于适应环境,作为栽培种的茶树,抗逆基因早已全套传递给了下一代,从遗传学角度上看(进化论),下一代一定比上一代更具抗逆性。③古树茶产量稀少,这个说法应没人反对,可以成立。
那么古树茶滋味的认同大家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①芽头硕壮这不仅仅是古树茶的特征,大叶及特大叶灌木型茶在丰产期表现出顶端优势时,芽叶同样硕壮。②至于香气与滋味,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古树茶的采摘方式,大多一年只采一季,而且选择合适的成熟度,这样叶片营养累积充分,能充分体现本品种的最大特征。这与安化黑茶传统产区(如高马、六步溪)固执的采取一年一季的采摘如出一辙。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地域风味,又协调了茶树的可持续生长,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③至于古茶树滋味苦短甘长(苦涩味较同品种灌木型不明显),可能是茶叶生长周期较灌木型长、成熟度较高,茶多糖成份相对含量高。茶多酚 / 茶多糖比降低,甜度相对呈现更多而产生这种判断。如单从浓强度上判断,古树可能还不及壮年的茶园茶,这大概也是国外红茶基本上采用大叶种栽培茶园茶茶青加工红茶的缘故。当然采用古树茶在成本上极不合算,更不可能规模化。在生普概念上还涉及到一个后期转化的问题,古树茶后期存放是否会偏于淡薄呢?
进入衰老期的古树营养自给都困难了(看看32万班章王古树那模样),别说要摘除其营养器官一一叶片。中医讲整体辩证法,从整体上考量得失。其实将此法用在茶树上也是一样,人老先老腿,树的衰弱则先表现在根上。叶与根是源与库的关系,根部司职吸收水份、无机盐及矿物质提供给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生长,而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反哺一部分给根茎。如果在本已衰老的古茶树上不断地索取叶片,根与叶必会加剧营养争夺,陷入恶性循环,叶不哺根、根不育叶,更加速衰老,此期的古树茶会是怎一个滋味丰富了得呢? 这古树的炒作又会加剧多少古树名木的死亡呢? 班章32万古树看图便知是奄奄一息的在“苟延残喘”。茶山原居民不守护古原树却在加剧掠夺采摘,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本已是高龄古树,最需要休养生息,而制造营养的叶片被反复掠夺,树体也会随之衰弱,树根得不到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反哺,根先衰退,新根少而短呈簇状发生,因而吸收无机盐与矿物质及水(抗旱)的能力减少,来年新枝萌发又会减少,再年复一年,也就没以后了……
不知有多少人能盲品出两杯壮年茶与古茶树之间的区别。古树茶概念的泛起,除了加速资源财富的分配不均,还加速了那些本已“英雄迟暮”古树的枯竭!
【诉衷肠令】.班章王
茗 煮 党
三十二万扯荒丘,僧贾又来游。班章尽是王梦,不用你发愁。
茶向上,架高楼,有人收。一轮息鼓,再炒山头,一片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