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目标: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増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
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
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语文核心素养:
1.语言积累与建构。2.语言表达与交流。3.语言梳理与整合。
4.増强形象思维能力。5.发展逻辑思维。6.提升思维品质。
7.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8.鉴赏文学作品。9.美的表达与创造。
10.传承中华文化。11.理解多样文化。12.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一堂好课的标准:
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2.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3.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足以达成语文课程目标。
4.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致,教学内容现实化。
——王荣生
(三)教学设计的“文本意识”
细读文本,从文本的细微处、矛盾处入手,从文本的古今版本、中外译本的差异入手,从文本的所有材料例如标点、图片等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