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社交也并非丑陋的互相利用,而是一种大格局的互惠互利。
>>> 01 <<<
美国有本畅销书,《Never eat alone》,中文译本叫《别独自用餐》。书的推荐语稍稍有些哗众取宠的意思,但却足够吸引眼球:
“克林顿还是穷小子时,如何建立顶级社交圈?”书里讲了一个关于克林顿崇尚社交的故事:年轻时在牛津大学,克林顿是个名副其实的聚会控,各种party、饭局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每一次聚会上,他几乎都是最亮眼的那一个,因为似乎每一个人他都认识,而且并非点头之交,相聊甚欢。
聚会中,一旦有陌生面孔加入,他便会主动上前攀谈,而且会拿出他的小本本用心的记录:你叫什么,是做什么的,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大家都好奇,你什么要记这些无聊的东西呢?
克林顿很坦诚,“因为我要参政,我打算竞选阿肯色州州长,所以我要记下每个遇到的人”。或许我们会觉得他为了达成目标有些过于直接,但这不重要,因为即使你厌恶他开始时的方式,但当下一次聚会相遇时,克林顿真的记住了你的名字,你的职业,还和你聊聊上次没说完的那个艺术展,你就会被他所折服。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即使是一个只谋面一次的人,而克林顿做到了,尽管交往的开始有些功利,但克林顿却依靠着真诚,迅速地与一个陌生人建立了亲密关系。
>>> 02 <<<
前些年,人脉管理大行其道,人人都说要社交、要社交。后来风头转了,李笑来老师的一篇“放下你的无效社交!”刷遍网络。之后,风向干脆变了,“投资自己才是你最好的人脉”。现在看,其实这些对于社交的态度和理念,都没错。“聚会控”也能出克林顿,放弃无效社交也能出李笑来,投资自己也能有大回报,他们丝毫不矛盾。但有一点,却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的:就是所谓的“圈子”。
即使现在互联网让每个人的链接成本大大降低,加个微信似乎两个人就牵上线了。但,不是所有人的微信你都能加得到啊!因为,你们不在一个圈子。
>>> 03 <<<
我们抬头仰望那些各界大佬,个个传奇。但后来发现,这些看似独立的传奇,经常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交集。原来,他们都是一个圈子的。中国最出色的投资人蔡文胜,就是投资了58、暴风影音、美图秀秀的那位。在美图上市后他曾经在一次峰会上回顾了他的创业投资之路,其中就讲到了他和李开复、徐小平等大佬们的老交情。对,他们是一个圈子的;
李笑来曾回忆当年在新东方时候的几个“麻友”们,包括彪悍的老罗,他们每天见面就是吃饭打麻将聊天,当时以为的胡扯淡,后来发现全是金光闪闪的思想宝藏;《人民的名义》里,同样是圈子社会,汉大帮和秘书帮,构建了所谓的政治资源。
>>> 04 <<<
那么,进入圈子能干什么呢?
我想至少有两点:
一是信息共享。
我们很多时候看着别人风生水起,自己却怎么也做不到。其实,并不是因为我们不聪明,而是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圈子里的信息可以完全共享,但圈外的人却分不到一杯羹,最后的结果就是圈里人搭台唱戏,抱团成长,圈外人搬个小板凳看戏,云里雾里。
二是资源共享。
美国曾经有一篇学术论文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作者做了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研究,最后得出了一个让人沮丧的结论: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的,不是你的业绩,而是你和上级的关系……
沮丧吗?
太TM沮丧了,但至少从历史经验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当然努力必不可少哦,哈哈哈。)任人唯亲,古往今来,都很难改变。
换句话说,因为你们是一个圈子的,于是也获得了相应的资源共享。
总之,就是互惠互利。
>>> 05 <<<
那么,作为圈外看戏的大多数,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巴菲特说:“当你走出校门的时候,我建议你们去为敬重的人做事,这样你将来就会像他们一样。”于是,他大学毕业之后便求师问道,投入敬仰的投资大师格雷厄姆教授门下,开启了自己的传奇投资之路。这同样适用于我们所说的圈子,当你在圈外的时候,就要试着寻找资源,尽全力离那个圈子近一点,再近一点。即使你一文不值,没有关系,因为你努力融入一个圈子的过程,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刷新你的思维认知的过程。
我们接触什么人,我们就是什么人。
>>> 06 <<<
当你总是一个人去吃饭的时候,提醒自己,总是这样会失去很多重塑自己的机会。吃饭社交也并非丑陋的互相利用,而是一种大格局的互惠互利。在《别独自吃饭》里,有这么一个公式:成功+遇到的人+合作成果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