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看到一半确实有些看不下去了。今天拿起了《行为心理学》浏览了一下目录,然后看了一下前三章节内容。
是心理的动力基础。
是心理图式。
是意象格局。
中主要讲到:人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的能量系统,它总是在不断地吸取,不断的容纳并且不断地释放心理能量。人的心理能量是非常平衡的,因为对于有机体而言,平衡的实质上就意味着死亡。人的心理总是处于一种非平衡的开放状态。
这段话,我读了很多遍,一直不太理解后面两段话的意思。也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士给我传道授业解惑。然后作者开始讲到心理结构图式,这个和我们看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有些共同之处,主要的是讲解人的这种意识形态,而在这本书中把意识形态分为三种基本的形态: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图式。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状态是:意识和潜意识。
如果意识是一座冰山,那么潜意识就是冰山夏的一角。这个我们都是了解的。
潜意识能够影响我们的很多方面,虽然我们没有感知觉。但你会发现有时候我们曾经做过的梦,在若干年后的某个瞬间它居然实现了。这不是神奇,也不是命运。它其实是你潜意识的形态造就的结果而已。
与正常的心理结构图式相比,还有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结构图式与它相对应。它的分类却是由四部分组成:从低到高是,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混乱意识。越到高层意识形态越混乱。我本人有时候会出现此类症状,但还好不会给社会造成破坏。
讲解的是意象格局。在意象格局当中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备的这几点意象:
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
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
求同的意象
追求优越感的意象和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
这几点其实和心理学当中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差不多的,不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进行阐述说明而已。
其实有时候看这些书并不是故作高深去向别人炫耀什么,只是想通过多去了解那些未知的事物,然后反过来了解自己。
其实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懂自己,但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真的不多。我们能够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需要它。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时而想群居,时而想独处,时而想在热闹的都市处繁华,时而想在安静的山村小憩。在意识形态和行为之间,我们永远是那么矛盾,那么不平衡。或许就像第一章讲到的,平衡实质上意味着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