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的哭闹,相信不少家长记忆犹新。有的孩子比较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也有不少孩子还没有送到幼儿园的门口就开始大哭大叫,搞得家长自己也是心慌意乱,孩子虽然交给了园方,但自己依然心神不定,一颗悬着的心怎么也放不下来。
孩子为什么会哭闹?
案例 1
六个月大小的孩子,看到有人进入房间之后将一个物品放到了桌子上,立刻变得不安并尖叫起来,来人还以为孩子喜欢这个物品,将它拿到孩子跟前,孩子尖叫的声音更响了。当把该物品拿走放到孩子看不见的地方之后,孩子很快平息了下来。
孩子对物品敏感的背后,体现的是孩子的秩序感。蒙台梭利的研究表明,孩子对秩序的敏感可以追溯到刚出生的第一个月。
当他看到有东西被放置在应该放置的位置上时,就会表现出高兴和满足。能四处走动的孩子,会最先发现一件物品放错了位置,并把它放回原处,而成人往往缺乏这样的敏感。
如果孩子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秩序被打乱,而且无法还原,可能会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
案例 2
大约十个月以上的孩子,坐在高高的宝宝椅上,最喜欢做的一个游戏,就是将手边能拿到的某种物品——玩具、吃饭用的调羹、颗粒状的食物等等,从高处丢到地上。
在往下丢的时候,孩子的眼睛并不看着这些物品,让物品在自己的视线里消失,过了一会儿才把头弯过去在地面上找寻物品跑哪儿去了。物品在落地的时候若还能够听到响声,孩子会觉得更加有趣。
陪伴在孩子周边的人,如果把孩子丢下的物品从地面上捡起来,重新递给孩子,孩子会非常高兴,然后继续重复刚才的游戏,直到他的游戏伙伴(孩子身边的人)结束这个游戏为止。
孩子刚进幼儿园的阶段会大声哭闹
可能根源是此前养育方式不当
某件物品从孩子的手中、视线中消失,其实就是秩序被打破的过程。孩子做上述游戏,有着主动探索的意蕴,想看看那些消失的物品是否还会重现,被打破的秩序是否可以重新恢复原状。
秩序被打破,带来的是心理上的不适以及焦虑感,物品在消失之后能够重现,让孩子明白被打破的秩序,经过一定的时间或某种方式是可以得到重新恢复的。
当然,一次尝试不足以缓释孩子的内心的焦虑,必需要反复去试探、反复地重现,才能让孩子确认他的感受是正确的。
上述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在刚进幼儿园的阶段会大声哭闹,可能根源就是此前养育方式的不当。
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没有关注到孩子对秩序感的敏感,以及对和谐秩序的渴望,或给孩子所提供的生活环境缺少章法,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动中,让孩子有些无所适从,产生心理上的焦虑。竞胜教育会让您在育儿的路上没有烦恼哦~~快来关注哦,更多信息可加群了解哦~~竞胜咨询群QQ: 四四零三零零一六二 或联系杨老师QQ五一五七五九四三七 三一九五二三零五五九
或者,在孩子自己想探索秩序被打破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时,家长不理解孩子做这些事情的动机,对孩子的这种游戏不予理睬,甚至还大声呵斥,无形中又让孩子意识到,一旦秩序被打破,恢复是很难的,而且自己还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会让他在内心中产生进一步的紧张和恐慌。
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实也已经建立了其中比较脆弱的对家庭“秩序”的认知。
一旦家长将其送到幼儿园,要让他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群,他在家庭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脆弱秩序被打破,他可能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自己的家庭消失了、自己的父母消失了。
在这样无助的、焦虑的心理状态下,号啕大哭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被很多家庭忽略的秩序感
恰恰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秩序,以及在秩序遭到破坏之后的重新建立,是幼儿时期孩子教育应特别关心的事情。
秩序的背后是孩子习惯的养成,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叶圣陶说“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但强调秩序,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要一直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和环境里。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疆界、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的过程,也是一个秩序不断被打破以及重新建立新秩序的过程。
在这个时候,家长的作用尤其重要。一方面要引导孩子,破坏了的秩序是可以重新恢复的,要通过消失事物的重新再现,用多样化的游戏方式让孩子克服因消失和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感;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在新的环境下建立新的秩序,帮助孩子在新环境下获得安全感。
那些平时就有良好秩序感的孩子,以及时常在消失了的东西会通过某种方式再现的游戏中获得满足感的孩子,在走入幼儿园的时候,就不会有很多的焦虑。他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建立新秩序、让自己在幼儿园生活得更加舒适的活动中。